自调研盛泉矿业有限公司后,团队成员对泉沟煤矿的发展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企业突破衰落困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泉沟镇“靠煤矿发展,受煤矿制约”的发展现状,从政府措施的视角看泉沟镇资源枯竭前后的产业变化,团队成员来到山东新泰地质勘探博物馆和鲁新岩土生产车间进行调研。
调研勘探产业、农牧业和旅游业
此前在采访盛泉矿业相关工作人员时,队员们了解到勘探产业现已取代煤矿开采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参观博物馆和生产车间的过程中,队员们也切实感受到近年来当地勘探行业的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外出闯市场的寥寥几个“弄潮儿”,到后来组建自己的勘探队伍,当地一大批失业矿工或外出务工的人员陆续进入钻机勘探市场,经营自己的团队,对内培训新人上岗、对外承接服务商单、维修制造勘探机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政府也颁布相关政策鼓励勘探产业发展,由此逐渐成为行业风向,进而成立当地的勘探龙头企业。
团队成员结合此前获取到的产业信息发现,在泉沟煤矿资源枯竭的背景下,由于惯性的资源依赖煤矿企业会寻求新的矿区以获取更大收益来面对收支赤字的困境,勘探产业则顺势而起,围绕资源富集地区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利用调查,寻找成矿条件有利、找矿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矿山接替资源开矿项目,以求发现相对而言具有较大规模的隐伏矿床,延长企业服务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矿井关闭带来的就业缺口,为当地人员创造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在煤矿产业覆灭的情况下保持住了当地的社会生产力。
在调研新兴产业发展期间,团队成员去到了当地的农牧场,了解了政府除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和人员优势谋求勘探产业的发展外,还推出系列举措大力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散养柴鸡、养殖奶牛均有政策优惠;同时打造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促进开矿后的环境修复;在矿井关闭后铺设发电光伏,利用新型能源促进城镇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兼顾绿色发展理念。为尽力摆脱资源枯竭困局,泉沟镇拓宽思路,在既有条件基础上创新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多方面多手段向再生型城镇转型。
采访退休工人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泉沟镇的发展近况,从基层人民的视角看待泉沟镇资源枯竭前后的生活变化,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街道的方式开展调研。队员们发现常年居住在街道的大多是老年人,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最终队员们来到退休老矿工闫保旺爷爷家中,就自身工作经历和生活水平变化聊聊个人的直观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闫爷爷1971年就参加工作,有近四十年的工龄,那时的泉沟煤矿近九成劳工都来自当地,依据乡镇分配名额,在大多乡村还在埋头发展农业的时候,泉沟工业迅速崛起,带来大量就职岗位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为运输之便,80年代的泉沟就铺起了水泥路,加上不小的人流量催生了大型商业的兴起,矿区同时开办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新人上岗、建设矿区医院和矿区宿舍,对当地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退休在家的闫爷爷仍旧享受着社会的红利,退休工资每月5000-6000元,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由此不难总结出泉沟镇“依煤矿而兴”的历史发展轨迹,虽如今“受煤矿制约”面临发展困境,但综合“企业+人民+政府”的协同合作发展模式,拓宽转型发展新思路,统筹利用一切资源,相信泉沟镇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焕发第二春,走上再振兴的康庄大道。
新泰市泉沟镇因矿而兴,又因矿而衰,它的发展历史是许多依靠矿产发家致富的城市的缩影,它面临的困局也是其他资源枯竭的城市已经面临、正在面临或是将要面临的,实践团成员通过对该地的“企业+人民+政府”的三环调研,由上到下、深入基层,找寻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的建议,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范例经验,既为泉沟镇转型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又切身扎根实际磨练了自身能力,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转化为社会收益回报社会。此次社会实践,收获颇丰。
弄潮儿当向涛头立,青年人应于天地强,新泰泉沟镇转型老工业区调研团,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