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民族文化传播实践队调研纪实

发布者:李坤伦发布时间:2022-07-27浏览次数:67

为学习白沙历史、感受白沙文化,中国海洋大学“海大学子赴白沙民族文化传播实践队”前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分为“探索茶文化”、“追忆红色文化”、“感受黎锦文化”三部分。


纪实第一部分:探索茶文化



“一盏幽兰露,五洲共盈香”,白沙绿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来到白沙怎么能不亲自品一品白沙绿茶?7月10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位于距白沙黎族自治县东南约9公里处的五里路茶园。曾经有一颗远古小行星坠落于此,形成了白沙陨石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被认定的陨石坑,也是亚洲目前发现的最大陨石坑。五里路茶园的白沙绿茶就种植在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巨大石坑里。

五里路茶园建立在白沙陨石坑及其周围之上,具有种植绿茶的天然优势: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另外,由于周边山岭的遮挡,此地常年雾气缭绕。土壤既含有大地表面和地壳深层的物质,也含有“天外来客”带来的特有物质。白沙绿茶具有较高的品质,除了有本地区的地形气候、降水、工艺流程等因素外,还与陨石本身所含各种矿物质渗透于这一片区的土壤中有关。

在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了白沙绿茶的历史由来,并通过亲自采茶探索蕴含在其中的茶文化。手工杀青、摊放、揉捻、干燥,最终制成茶叶,整个制茶过程对大家来说新奇有趣。

通过观看宣传片,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茶农生产白沙绿茶的不易以及国家和政府对其宣传力度正在逐渐加大。目前,白沙绿茶种植户通过与海南高校的合作,不断提高种茶、制茶的技艺,使得白沙绿茶成为老百姓喝得起的大众茶,更是走向国际的海南名片。



纪实第二部分:追忆红色文化



“沧桑正道,清廉白沙”。7月11日上午,实践队全员到达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通过参观园区,同学们学习了1939年日军侵琼的历史。在那段沉重的岁月中,日军对当地黎苗族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剥削,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抗。当地黎苗族同胞打响了 “白沙起义第一枪”,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寻找、加入党组织,从此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座浮雕纪念了当地同胞的抗战胜利,也象征着白沙黎族自治县长久以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精神的理念。

接着,队员们参观了园区中的陈列馆。馆中摆放着众多抗日革命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物品,每枪每剑都体现出白沙起义取得胜利的艰辛。看着一件件革命先辈留下来的老物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英烈们即使在动荡岁月中,在艰苦卓绝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俭约朴素、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怀。



“白沙起义” 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以王国兴等起义首领为代表的清廉人物。王国兴“身先士率、不要照顾”、“被迫上任、为官清廉”等事迹,树立了白沙革命前辈清正康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形象。他们生活简朴、作风正派,时刻想着自己的责任,时刻念着百姓的疾苦,以言行赢得了民心,值得后世的尊重与学习。

通过学习馆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队员们感受到白沙革命先辈始终秉持着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在革命年代,从中国共产党员到早期的进步人士,在面对敌对势力的迫害时,他们身上展现出的舍己为公以及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何谓坚守革命理想。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种革命精神将指导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克服困难,在革命理想的指引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这些红色精神是白沙共产党人在为理想而努力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纪实第三部分:感受黎锦文化


“黎锦光辉若如云”。7月11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到达白沙县黎族传统纺织传习馆参观学习。馆内展览着许多精美的黎锦纺织服饰以及制作黎锦的纺织工具。纺织工具仍然沿用传统的器具,从各式各样的工具便可感受到黎锦一针一线的精巧。



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美,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海南双面绣之美称。

通过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编织出黎族图腾,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明暗间色彰显黎族服饰的独特。这些图案和符号,被编制在黎锦中,流淌在记忆里。因为没有文字,黎族的历史全靠口口相传,这些自带图案的黎锦便自然而然成为民族记事的独特文本,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更是一部心灵崇拜史。流传至今的黎族图腾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的形象。此外,精致美丽的黎锦更是黎族妇女们勤劳智慧的体现。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身处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中,此次白沙之行,更让实践团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强大,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定不负韶华,以自身行动彰显白沙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