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274



手部包扎

本站讯 10月29-30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为期两天的“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培训活动”)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楼顺利举行。本次培训活动由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组织担任主讲,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张婧老师到场出席此次培训活动。

29日上午,第一天的课程正式开始前,张婧书记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建立“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是青岛市委市政府2016年为市办实事项目。为了积极响应该号召,我院邀请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为我院学生进行“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能力的培训。

培训活动的第一课由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团队的创始人之一的甄仁向老师开启。首先,甄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红十字运动的起源、红十字的相关知识、救护的基本任务和判断伤员的伤情的方法和依据等内容。

紧接着,甄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要内容——被称为“起死回生术”的生命链。甄老师提到:“早期救助可以使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达到40%以上,部分可达70%,可挽救几十万人的生命。”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到了救援职责的神圣与伟大,并对救援工作者肃然起敬。

介绍了相关理论知识后,甄老师对生命链中的心肺复苏(CPR)进行了具体讲解,并在假人模型上进行了演示操作:判断现场、判断伤者意识、高声呼救、将伤员翻转到救护体位、进行胸外按压、清除口腔异物,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甄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认真听讲,期待着自己能在下午的实战中切身体验救护工作的日常点滴。上午的课程结束前,甄老师还和同学们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伤、坠落伤、机械伤等六种创伤及其发生原因。张丽娜老师则用了自身的经历,向同学们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学习救护就是一种对自己所关心的、所爱的人传递一份爱的重要方式。

下午,张丽娜老师向同学们解析了调整体位和复原体位的操作的相关步骤,并进行了实际演示操作。随后,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反复利用假人模型进行了心肺复苏的练习,老师们从操作流程、动作要领、要求、标准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耐心详细地指导,使得大多数同学能够顺利地通过接下来的考核。

培训活动的第二天上午,进行的应急救护培训科目是创伤救护。甄老师讲授了运用三角巾进行头部、肩部、胸部、膝盖包扎,以及运用绷带对手部进行环形包扎、螺旋包扎和八字包扎的方法。甄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让课堂上笑声连连。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以及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与自己的同伴彼此“相互伤害”,共同协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包扎任务,为了让自己变成一名合格的救护员,不断努力着。下午,同学们进行了理论考核和包扎护理的考试。在培训活动结束前,甄老师还给同学们补充了一些野外防护措施、简易担架制作、搬运、单人徒手搬运、双人徒手搬运等内容。


在活动的最后,团委书记张婧老师表达了对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感谢,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此次培训活动,深刻地理解到救护工作的不易,并且能将这两天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日常需要紧急救援时运用起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温暖社会。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也落下了帷幕。在活动的最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2016级霍璇同学接受了采访,她说道:“这两天的培训活动课非常好,非常有意义。老师们这两天传授的知识点,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充分消化,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已永存我们心中,感谢每一位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衷心说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文:李晶钦

图:郭锦


操作练习


心肺复苏考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