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青岛市社科联2022年度重点学术活动“青岛社科论坛”之“青岛历史文化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由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传记与小说重点研究团队共同承办。来自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开放大学等高校的六十余位学者和青岛文化爱好者参与了此次年会。
11月20日上午8点30分,会议拉开序幕。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宫泉久教授主持本次线上会议开幕式,青岛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院副院长王春元先生,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郭东明先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熊明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王春元副主席肯定了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为青岛文化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从时代和国家的高度对研究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期望。郭东明副会长回顾了研究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并肯定了近年研究会的学术成果。熊明教授在介绍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传统的同时,概括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成员合影留念。
接下来,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三个分会场采用学者发言、与谈人点评的形式,分别进行学术研讨。
第一分会场由蔡连卫老师主持,多位学者就青岛文学这一主题发表看法。周潇老师以蓝中玮《匣外集自叙》为研究中心,探讨即墨蓝氏家族的诗歌宗尚。王南冰老师认为,高凤翰的右手画与左笔诗作为其坎坷经历和人格精神的写照,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画合力。吴博群博士则从严谨的学术态度、博大的学术情怀、卓越的学术成就等三个方面对游国恩先生在青岛的学术研究进行探讨。隋丽阳同学分享了对明清高氏家族散文创作的看法,认为高氏家族散文总体上呈现出情志统一、语言简洁、文为世用的特征。李莹老师以老舍先生在国立山东大学时期的文学创作、教学活动和交流活动为线索,还原了亲切立体的老舍形象。刘鹏老师从题材内容、文章风格和价值意义三个方面讨论了胶州著名文人法若真的《黄山集》。刘一梦老师介绍了殷焕先生在青岛的语言研究,赞扬殷焕先生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李静慈同学重点讨论了黄孝纾依靠崂山在《东海劳歌》中建构的极具个人化的生命空间。孙文婷老师深入分析黄孝纾《碧虑簃词话》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强调了《词话》的重要研究意义。之后,张欣、熊明、杨宝春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
第二分会场由于成宝老师主持,学者们从多角度围绕青岛文化展开讨论。刘怀荣老师认为柳亚子的“青游杂诗”描摹了青岛名胜,是研究青岛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姜春铁同学讨论了高凤翰与胶州文化圈的交游情况。王砚文老师从修辞学视角,对青岛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地域特征加以阐释。刘少帅老师重点探究了匡范《嘉树园诗草》中嘉树园的书写。龚雪同学认为丁耀亢的诗文呈现“诗史”特征,发挥了文学“补史”“证史”“鉴史”的作用。国宇航同学介绍了《秋怀诗十七首》中蕴含的用典手法和遗民情怀。马丽丽老师客观分析了乾隆《胶州志》,得出乾隆时期地方志官方意志和政治色彩最为强烈的结论。发言结束后,张成福、张袁月、薛海燕三位老师同各位发言者进行了讨论。
第三分会场由魏学宝老师主持,讨论内容和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诸多方面。李准博士探讨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形神关系,认为在形神观念影响下,“神”即佛理的悟入是山水描写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石飞飞博士分析了刘禹锡“永贞革新”书写中的三重自我。沈伟博士为我们展现了蒲松龄诗歌中的衰疾书写。李巴克博士以郑文焯《樵风乐府》为例,考察了“夺胎换骨”的具体含义。陈颖同学认为汉魏人物品鉴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并梳理了汉魏人物品鉴与汉魏朝野政治的纠缠裹挟关系。王鹤琴老师分析了宋初雁荡山圣地化的现象及其原因。郭倩倩博士以“民俗主义”为探索视角,讨论田横祭海节由“俗”到 “节”的资源化建构及其文化再造实践。姬志海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该对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的重要理论。郑嵩屿同学以《五莲山志》为中心,分析了清中期前五莲山佛教的发展情况。与谈人黄湘金、吕辛福、陈建华三位老师就发言内容进行评议,会场学术热情高涨。
分组讨论结束后,张欣、于成宝、魏学宝三位老师分别对分会场的讨论情况做了总结发言。刘怀荣会长做会议总结,向为会议筹备做出贡献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并从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研究会年会和工作规划、会刊和研究会发展、研究会活力问题四个方面对研究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适逢换届,会员们民主选举产生了第四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大学刘怀荣教授当选为第四届青岛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
本次年会借鉴国内外学术会议经验,安排与谈人同发言者进行对话,提供更多交流机会。与会者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岛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思维的碰撞。会议讨论内容,涉及文史哲等多个领域,体现出学科融合的突出特点,视野广,观点新。在研讨过程中,既有各家思想的争鸣,又有学术文化的启迪,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撰稿:李静慈
编辑:李静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