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全面研究中国文学史——在“第四届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暨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2022年年会”上的致辞

发布者:李静慈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51


  各位学术界的前辈、各位师友、各位会员,上午好!今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暨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2022年年会”,虽然因为疫情原因改在线上举行,但仍然得到学术界同仁的热烈响应,在此我代表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对大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专家同行表示衷心问候!

  今天参加会议的大多是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的专家,我趁此机会说说对文学史研究的一点看法。

  我们的文学史对于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评论,都有较多的关注,有关的成果比较丰富,毫无疑问,这值得充分肯定,并且应当一如既往予以加强,予以发扬光大。还有一些内容,似乎属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围。

  第一是中国文学文献的编纂,这方面做出贡献的人物有刘向、刘歆父子,他们整理西汉皇家藏书,编定了《楚辞》《战国策》《礼记》等古典文学要籍(《礼记》还有大、小戴二家汇编本),同时他们对汉赋进行了整理,班固《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这里说汉武帝、汉宣帝时辞赋作者甚多,到了成帝时“论而录之”,那么成帝时整理典籍的是刘向、刘歆父子,所谓“论而录之”,也就是著录于《七略·诗赋略》的那些赋作,也就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那些赋。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还应包括《诗赋略》内的“歌诗”部分。所以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汉代的诗、赋,整理《楚辞》等,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在孔子校定《诗经》之后,应是最重要的文学事业。我国历史上对文学整理工作做出贡献的还有挚虞编《文章流别》、萧统编《文选》、唐代许敬宗编《文馆词林》、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宋代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太平广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吕祖谦编《宋文鉴》、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元方回编《瀛奎律髓》、苏天爵编《元文类》、陶宗仪编《说郛》、明臧懋循编《元曲选》、冯惟讷编《古诗纪》、梅鼎祚编《历代文纪》、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朱彝尊编《明诗综》《词综》、厉鹗编《宋诗纪事》、顾嗣立编《元诗选》、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我们使用他们的成果,却很少在文学史上为他们立传。

  第二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注解,《毛诗》的注释者汉代毛亨、郑玄、唐代孔颖达,《文选》的注释者唐代李善,《杜诗》的注释者仇兆鳌等,《王荆公诗》注释者李壁,苏轼诗注释者查慎行等等。这些注释是读懂作品的钥匙,可是文学史上没有他们的位置。

  第三是诗词曲韵书的编订,隋陆法言编《切韵》,南宋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元周德清编《中原音韵》等。韵书是文学创作的用韵标准,韵书的编者理应进入文学史。

  第四是诗词曲的格律,讲唐代文学应专章讲唐诗格律,讲宋代文学应专章讲宋词格律,讲元代文学应专章讲元曲格律。格律是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不应忽略。

  我们的文学史,至少在以上四个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给这些作出贡献人以应有的评价。我们的文学史,是由文学家、文学事业家创造出来的,我们应当全面认识文学史,全面研究文学史,使我们的文学史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立体感和多元性。我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可行,还请各位专家讨论。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海洋大学的各位领导,尤其是文学院的各位领导和会务组的老师、同学,各位为与会专家进行远程服务,使我们能够在线上协调一致,顺畅地交流学习。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20221028日晚匆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