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2020年新收获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2020年度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团队建设。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创新团队”;引进青年英才三层次人才和师资博士后各一位,对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调整。
二是科研立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1项成果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三是科研奖励。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
四是出版专著。出版学术专(译)著6部;主编大型研究丛书2部,主编出版集刊两辑。
五是发表论文。在《文学遗产》《江海学刊》《民族文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孔子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中国诗歌研究》《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人民政协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文摘刊物转载。
六是课程建设。入选2020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门;通识教育课程4门。
现对本年度代表性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一、团队建设
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儒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20RWC004)。团队带头人:韦春喜教授;成员:黄湘金教授、马芳副教授、鞠岩副教授、丁涵副教授、李婧副教授、柳卓霞讲师、贺琴讲师、孙玲玲讲师。
团队引进青年英才三层次人才彭敏哲副教授和师资博士后北京大学孙玲玲博士,进一步充实了力量。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大致稳定的四个方向,各方向的研究特色也更加鲜明。
二、科研立项
1、熊明教授申报的“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获批立项(批准号:20&ZD267),项目经费为80万元,这是学校首次获批非涉海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熊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杂传、中国古代小说以及二者关系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杂传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整理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此次获批的重大课题拟对自先秦至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中国古代所有杂传,进行系统、全面的清理和考察。通过研究,力图改变目前中国古代杂传研究边缘化、碎片化的现状,改变中国古代杂传研究长期缺乏整体、宏观研究的历史现状,也将改变在学术主流中对中国古代杂传认知的缺失或偏颇,构建起中国古代杂传研究的基本文献和基础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杂传的整理研究,将对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古籍和古代文献资源当代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熊明教授
2、刘怀荣教授申报的“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表演及文体综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20AZW006)。
本项目是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对乐府歌诗表演的系统探讨及从文体学角度开展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较为鲜明的前沿性。
刘怀荣教授
3、刘怀荣教授的《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也是学校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选文库。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批准设立,是国家奖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每年集中评审一次,入选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水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性成果。刘怀荣教授的《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在全面考察正史、笔记、文学总集和别集等各种典籍中所记载的有关魏晋南北朝歌诗及其表演、消费情况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歌诗做了深入研究。特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表演特点尚可大致考知的部分歌诗的创作、表演方式及其对歌诗语言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文人、艺人尤其是女性艺人以及琴、筝等乐器与歌诗的关系;梁三朝乐《俳歌辞》的内容、性质与表演特点;歌诗与一般诗歌明显有别的娱乐本质与文体特征等个案,进行了重点探讨和重新思考。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或有新的发现,或有明显的推进,其中有些论题为首次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对魏晋南北朝歌诗及文学史研究有一定的拓展,具有较为鲜明的创新性。
三、科研奖励
1、黄湘金教授的著作《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设立于2008年,旨在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政府奖项。本届奖励另设青年成果奖(简称青年奖),以推动学术传承,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激励力度,发挥对广大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青年奖不分等级。本届共有1539项成果获奖,其中,青年成果奖共201项,青年成果奖中的“中国文学”研究成果奖只有13项。
黄湘金教授获奖著作
2、熊明教授的《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荣获山东省第34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一等奖。
熊明教授《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160万字,中华书局 2017年版)
3、韦春喜教授的《秦代文书行政制度与公文关系刍议》一文荣获山东省第34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韦春喜教授获奖论文《秦代文书行政制度与公文关系刍议》
原刊于《文学遗产》2018年第1期
4、刘怀荣教授等主编的《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怀荣教授等主编《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全三册,164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四、代表性著作
1、李扬教授译著《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均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是本团队的重要特色之一,李扬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代民间文学、民俗学、西方民俗学理论、中外民俗和民间文学比较、区域民俗文化与非遗调查研究等,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青岛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同时还是美国民俗学会(AFS)终身会员、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富布赖特学者、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成员,专著《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被收入“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学术数据库”。2020年1月,李扬教授连任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于11月负责主办了“美丽乡村”青岛市首届乡村手艺大赛;11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李扬教授担任主任;12月,李扬教授还作为中国民俗学会专家之一,注册参加了第15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常会。李扬教授本年度出版的2部译著,均为国际民俗学界的经典著作。
三联书店出版社2020年6月版,36.3万字
李扬教授等译:《都市传说百科全书》
三联书店出版社2020年6月版,81.1万字
2、熊明教授《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本)》( 37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本书即摭取唐人小说中所呈现的若干典型民俗意象,探析这些民俗意象运用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阐明其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建构、主题表达等艺术构筑诸方面的功用及其审美价值,揭示其对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影响。以期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上审视唐人小说。
熊明教授《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本), 37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3、黄金湘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近代女学生教育文献汇存》(56册,约1400万字),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性别研究是本团队的重要学术特色之一。近代以来,社会化新式女子教育的萌芽与普及,是中国女性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变化。黄金湘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近代女学生教育文献汇存》,致力于搜罗关涉女子教育的近现代原初文献,分类影印出版,收书刊158种,分4大类:女学校文献(同学录、纪念册、校刊、章程等)、教科书、教育理论、其他文献。对近现代女子教育史及其他相关性别研究有较重要的价值。
黄湘金主编《近代女学生教育文献汇存》(56册)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4、刘怀荣教授主编的《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由6部专著组成,160余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地方文化研究也是团队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刘怀荣教授曾主编《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7部,20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该丛书预计分5辑约40余部著作。《沈鸿烈研究》是丛书第二辑6部中的一部。
刘怀荣、傅炜莉著《沈鸿烈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版,31.9万字
5、刘怀荣教授主编的《历代诗咏青岛总汇》,58.8万字,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本书为山东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子课题,对历代歌咏青岛的诗歌做了全面的收集整理。我校薛海燕、纪丽真、柳卓霞等多位师生参与了本书的编纂工作。
刘怀荣教授主编《历代诗咏青岛总汇》,58.8万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上述《崂山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历代诗咏青岛总汇》,与团队近年来所做的其他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在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五、重要论文
1、丁涵副教授《论两晋南北朝谱牒修撰与家世文学书写》,刊发于古代文学学科权威期刊——《文学遗产》2020年第6期。
该文通过深掘谱牒和家世文学的双向联系,凸显了谱牒背后的政治功能和审美意趣,同时也展现了谱牒和家世文学在门阀制度兴衰际遇中的文化史和文学史意义。
丁涵《论两晋南北朝谱牒修撰与家世文学书写》《文学遗产》2020年第6期
2、韦春喜教授的《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5期主体内容转载。
韦春喜《汉代赋选与大赋文本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1期转载
3、丁涵副教授《划界与越界:元赋中的“正祀”“淫祀”叙述及其文化内涵》《江海学刊》202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李扬教授和研究生陆慧玲合译:《<罕王>的平行式:广西中西部壮族史诗》《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
论文是对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贺大卫(David Holm)关于广西壮族史诗研究成果的译介,对于国内学界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译文约3.2万字,占据了刊物22页的篇幅。
李扬、陆慧玲合译:《<罕王>的平行式:广西中西部壮族史诗》
《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
5、刘怀荣教授《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刊发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20年9月7日13版。
该文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种寓意,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乐器的“琴瑟”对文学的多方面影响。该文为多家网站和公众号转发,传播广泛,产生了一定影响。
刘怀荣《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光明日报·文学遗产》9月7日13版
六、课程建设
刘怀荣“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入选2020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熊明“中国古代小说经典选读”、韦春喜“中国古代散文经典选读”、丁涵“中国赋体文学经典选读”,入选2020年度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团队成员
前排左起:熊明、李扬、刘怀荣、韦春喜
后排左起:薛海燕、贺琴、李婧、孙兰、黄湘金、丁涵、鞠岩、彭敏哲、马芳、孙玲玲、柳卓霞
本团队在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三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其中繁荣工程二层次教授1位,三层次教授2位;青年英才一层次教授1位,三层次副教授3位,师资博士后1位。现有博士生导师5位,教授6位,副教授6位,讲师3位。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四个研究方向。2020年的科研和教学成绩,是团队成员多年积累和努力的结晶,也是团队下一步的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
供稿:孙玲玲博士
编辑:陈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