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儒墨会通”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陈岩琪发布时间:2020-11-30浏览次数:897

      20201128日上午,“农耕文明与儒墨会通”的学术讲座在文新学院322学术厅成功举办。主讲人为山东大学国学经典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士远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韦春喜教授、中文系主任熊明教授等多位老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会议伊始,熊明教授向同学简单介绍了马士远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随后马士远教授就农耕文明与儒家墨家之间的联系,以及儒墨两家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异同都做了详细的报告。

马士远教授首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大背景谈起,向同学们阐述了这两大学派产生的时代土壤,尤其是对墨家的产生、发展和内部机制等做了详细的说明。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的土壤中,诞生了诸多璀璨的思想流派,儒墨作为两大显学,既相互贯通又彼此独立,共同彰显农耕文明的特点。另外,马士远教授还对孔子和墨子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了介绍。通过马士远教授的讲解,同学们对于那个时代和这两个学派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进一步突出农耕文明的特点,他又将其与游牧、海洋文明的特点做了横向比较。




马士远教授概括说,农耕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八点。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较于游牧和海洋文明的流动性,农耕文明更具有稳定性,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守也就更为严格,更容易产生时空概念的合一。第二是以和为贵的特点。农业生产的超稳定结构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和谐,这种思想特点一直到现在还在被传承并且不断丰富发展。第三是以民为本。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形态,必定十分看中劳动力,而农业对于国家政权的重要性不得不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形成独特的统治思想内涵。第四是刚健自强的精神。这一点在从古至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包括神话、诗歌、小说等都有深刻的反映。第五是忠孝思想。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都来源于此,而这种建立在农耕文明上的思维模式已经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第六是德主刑辅的社会治理模式。我们强调“法”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比“法”更高层次的是“德”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社会,“德”是更高层次的整体性概念,也是统治者所追求的理想模式。第七是天下为公的理念。我们的民族在很早就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天下观,从国家层面,自古以来的王朝无一不在追求大一统的治世。从个人层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深入人心并被践行。第八是实践精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农业生产教给我们一切都要强调实践。最后,马士远教授又从儒墨经典,特别是先秦六经的发展演变过程出发,讲述了“四书五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国学应当分为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两部分,二者都非常重要,而墨家的科技精神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所必需的。




在互动环节,同学提出《春秋》经的演变和《五子之歌》的真伪问题,马士远教授认真详细地回答了该同学的问题,并借此提倡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真伪观,培养自己敢于批判的思维,不要将权威定论当作真理。最后熊明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对同学们表示了鼓励。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长河中得到启示。我们要善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本质,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核,在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供稿:徐智宇 陈岩琪

编辑:丁涵  陈岩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