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教授曹峰先生,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文新楼322会议室为海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模式——以三个个案(名学、宇宙生成论、黄老道家)为例”的讲座。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刘怀荣教授主持,共有教师和研究生约70余人参加。
曹峰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同时也是201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秦汉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出土文献以及日本汉学等。他的著作有《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老子永远不老》等多种,译著有《道家思想新研究》等多种。曾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量级奖项,并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曹教授也是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曹峰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以及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获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曹教授指出,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其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在本土固有思想的基础之上,经历了和西方哲学的碰撞、交融。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反思,曹教授指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应该要努力回到中国思想本身。他提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两个系统:“纯化”与“泛化”、“返本”与“开新”。结合具体的文本,曹教授对这两个系统进行了阐释和总结。同时,他表明自己目前工作的阶段和学术宗旨正是“返本”,即重视那些被历代研究者轻视的典籍,立足于对文本的重新细读,试图从泛化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中国哲学的原初生态环境。曹教授分三个部分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分别是从政治思想角度展开的先秦名学研究、依据出土文献展开的宇宙生成论研究,以及关于黄老道家思想的研究。曹教授不认可某些只重视逻辑学、知识论层面上的名学研究,他认为“名”在政治和伦理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关于宇宙生成的问题,曹教授认为除了“他生”的原理之外,还有“相生”、“自生”和“化生”等生成理论。关于黄老道家思想,曹教授认为这是先秦学术最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思想,主要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从“天道”到“人道”、从“养生”到“治国”这两大思想基础上。曹教授表示,这些研究的开展都建立在对二十世纪哲学研究方式予以反思的基础之上,并且参考了非常多的考古出土材料。最后,曹教授指出自己不反对援用西方的学术理论、框架、范畴和概念、方法等来研究中国问题,但必须要注意理论须契合实际,要真实描述中国古代学术生态的原初面貌和反映历史中思想的变迁。
随后的现场交流提问环节,曹教授就现场听众所提出的外文翻译问题、“道”可否言说的问题、日本的中国哲学史书写问题以及庄子对人类的看法等问题依次做出了回答。曹教授认为,对于翻译问题,词句含义的准确性是最为重要的。若是某些意译无法更好地阐述原义,那么宁可采取音译的做法,例如“逻辑”这个词语,就是音译的典范。关于“道”是否可言说的问题,曹教授认为,老子将“道”提升到了纯哲学的高度,“道”的内涵无限小,外延却无限大。而《黄帝四经》中反映的“天道”思想,则弥补了老子“道”不可见的局限。曹教授又通过讲解东京学派和京都学派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中国的影响,阐述了日本的中国哲学书写对中国哲学书写的启发意义。在庄子对人的态度问题上,曹教授认为,庄子既把人贬低了,也把人拔高了。在有限生命角度,庄子认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对人类有限生命的无奈。但同时,庄子还把渺小的人类个体置入到浩大宇宙中去,这就在精神上把人拔高了,将人视作是天地大化流行的一部分。曹教授生动精彩的回答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讲座最后,刘怀荣教授做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曹教授围绕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纯化”与“泛化”、“返本”与“开新”两条线索,结合自己个人的研究,从三个具体问题出发,对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曹峰教授所讲的两条线索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同样存在,百年来的文学史研究中,有关纯文学史、杂文学史、大文学史的学术取向,也正是“纯化”与“泛化”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因此,曹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对文学史的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学术研究无论用什么方法,曹教授所强调的“回到文本,关注新材料”,都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
本次讲座为我校“人文讲坛”的重要讲座,也是进入冬季以来,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传统文化”四场名家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撰稿人:徐秀娟 顾云骢 图片:徐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