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廖可斌教授,受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文新楼322室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谈谈欣赏古代诗文的方法”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副院长韦春喜教授主持,共有师生90余人参加,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健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廖可斌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曾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他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明代文学思潮史》、《理学与文学论集》、《文学史的维度》、《诗稗鳞爪》、《明史随笔》等,主编《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同时,廖教授的专著《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于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基于“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理念,构建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于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讲座伊始,廖可斌教授针对当前研究生普遍缺乏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力的问题,指出文学研究要以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学习古代文学的“四梁四柱”,从文本、文章、文学和文化这四个方面出发,综合运用感受、想象、分析、考证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文本,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如何更好地去欣赏古代诗文。
廖可斌教授首先从文本的角度出发,指出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对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作者、创作时间、创作地点、版本)进行考订,并以《水浒传》中“宋江”这一人物分析和关汉卿的《窦娥冤》、曹操的《蒿里行》的版本问题为例做出了重点阐释和解读。所谓“文章”,指作品的写作技巧。在欣赏古代文学名篇时,廖教授认为,我们要认真分析,看它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只有充分领略古代文学名作的这些特点,我们才能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目标。而“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认识人性、人生、人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心灵受到陶冶。最后一方面“文化”指的是作品包含的更深广的文化内涵。廖教授指出,分析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要放到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从微观透视宏观,从宏观审视微观,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般来说,只有覆盖上述四个方面,做到“四位一体”,我们才能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做出全面深度的解读。当然,就具体作品而言,它们往往各有偏胜,故侧重点有所不同。
另外,廖教授指出,“感受、想象、分析、考证”的四种方法,也只是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方法,而不是全部。它们与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几个方面有所对应,但也不完全对应。我们要根据欣赏者和欣赏的作品的不同,合理安排这四种方法的运用次第。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掌握这几种欣赏方法尤为重要。紧接着,廖教授以柳永的《望海潮》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我们以后阅读欣赏古代诗文作品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讲座最后,韦春喜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听完讲座的感受和体会,指出廖可斌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即文学研究应当注重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其次,廖先生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提出的“文本—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感受、想象、分析、考证”四步并进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对我们更好更精辟的解读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韦教授认为,廖教授虽然是在讲欣赏方法,但却有相当强的学术性,非常感谢廖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同时,韦教授也表明我们在赏析古代名作时,要有敢于怀疑、善于怀疑的精神,方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本次讲座为我校“人文讲坛”的重要讲座,也是进入冬季以来,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传统文化”四场名家系列讲座的第五讲。
(撰稿人:徐秀娟图片:徐秀娟)
201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