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学术系列讲座第三讲||郑鑫:《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

创建者:杜楠玥发布时间:2022-04-27浏览次数:153

424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日新”学术系列讲座第三讲——《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在文新楼322学术厅举办。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艺术教育讲师郑鑫老师主讲,先后从意境的内涵、意境的生成和意境的意义三方面,指引大家理解、享受更深层次的“意境”之美。



讲座伊始,郑鑫从三首古诗着手,以诗中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对比来阐释“意境”的独特之处。景色与情感意境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景不再是景,而是成为诗人情感的一部分,由此来表现古人创造意境的高超水平。之后又从王昌龄《诗格》中诗的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来阐述“境”的概念,重点讲述了“意境”对于“真”的追求,即一种超越自身感情、情绪,洞察世事后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



随后,郑鑫以王昌龄、丰子恺和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论为例,从艺术创作的方法来谈论意境的生成。通过不同案例论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意境创造的基本条件,而境界生成于创作者全方面的素养,对自然物象的熟识,技巧的娴熟,人格的涵养,对民族文化的精通,对生命的感悟……所有的要素综合促成了意境的生成。



最后,郑鑫从人与世界的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而生成的五种境界入手,带领大家感受意境的意义。通过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对比来表现艺术境界(意境)是人内心深处的反映,是人类内心的具体化,是情与景的交融互渗。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宇宙的深境。


讲座末尾,郑鑫分享了由丰子恺先生翻译的夏目漱石《旅宿》中的一段话:“无法迁出的世界如果难处,那么必须使难处的地方或多或少地变成宽裕,使得白驹过隙的生命在白驹过隙的期间好好的度送。于是乎产生诗人的天职,于是乎赋予画家的使命。”以此来告诫青年人在短暂的人生中,不要只为了名利而疲于奔命,世界上还要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要学会净化自己的心灵,感受更纯净的艺术,体验更高的“意境”之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