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日新”学术系列讲座第一讲——《殷夫与革命诗歌中的“我们”》依托线上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繁荣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邱焕星主讲,带领大家经由殷夫进入大革命兴起的时代,探究抒情主体人称转换背后的美学创造和书写困境,讲座吸引了校内外170余名师生参加,并在云端与邱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
讲座初始,邱教授以许立志的打工诗为引子,抛出“从打工诗的退变看革命诗的悖论”这一问题,带领大家思考当代打工诗的“退行性病变”,在打工诗人的自我书写与知识分子工人书写的对比中凸显出左翼革命诗歌的历史意义,其思想上的突破和艺术上的粗糙等特点无一不指向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打工诗思想退化而诗意动人,革命诗思想进步却艺术粗糙”这个悖论的根源是什么?
随后,邱教授以殷夫作为具体的分析对象,依托《我们》为核心文本,从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深入探究革命诗歌书写中“我”与“我们”的复杂关系。邱教授结合诗人的革命生活背景将探讨分为前后两期,分别发掘殷夫不同时期创作中的人称特点,从理论角度提出诸多新问题与新观点,极富启发意义。
最后,邱教授用“作为症候的‘殷夫矛盾’”为总结,提出殷夫实际是左翼革命的症候,在他身上既呈现出革命的必然和创造,又体现了革命的困境和难题。而这个革命悖论也同样是现代性难题,现代社会的主体建构一直在“我”和“我们”之间摇摆,它最终该如何完成,既是一个政治问题(经验),也是一个哲学问题(超验)。
会后,针对大家提出的现代性的革命主体是如何形成的、文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以及国民劣根性的“共通性”等问题,邱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寄希望于大家能够均衡阅读、转益多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此次讲座详细分析了作为写作对象的“我们”在殷夫诗歌中的演变情况,深刻剖析了殷夫与革命诗歌的创造突破和书写困境,为同学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新方向与新视野,让听讲者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