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过,我经历,我成长
春风秋月夏花冬雪,岁月的车轮缓缓驶过,在我生命的旅途中烙印下一段关于塞尔维亚美好的回忆。打开记忆的阀门,光阴的故事喷涌而出,恍若昨日。在这美好的午后,我打开电脑敲击键盘,重回首去时年,试图用自己拙劣的文字留住这段平凡珍贵而又光荣的岁月。
·初识塞尔维亚·
2019年9月14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一架载有九名汉语教师的飞机降落在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带着几分欣喜几分好奇,也带着些许忐忑,我们终于抵达了憧憬与向往的国度——塞尔维亚,开启汉语教学之旅。趁着塞尔维亚九月的习习金风,我与同行汉语教师从机场坐着大巴前往首都Rifat宿舍,沿途正好可以欣赏塞国的风景。蓝天白云,红瓦绿树,一座又一座独栋小楼从我们眼前划过。这个典型东欧小国,风景不殊,花红柳绿,云蒸霞蔚。没有想象中的繁华,却也不失它的格调。
图为塞尔维亚蓝天、白云、湖水
风景虽好,但是望着满街的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一句塞语不懂的我不禁犯愁,在这个陌生的国家我能顺利开展工作,开始生活吗?在首都稍作休息后,我需要前往自己的任教城市克拉古耶瓦茨市。负责接我的便是杜拉·雅克西奇高中的负责人Sanja。Sanja的热情大方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由于途中经过Raca市,也就是我们学校的所在地,她便带我参观学校,介绍城市,还把我带入家里作客。我们用蹩脚的英语交流着,言语词汇间无不透着塞国人民的友好,我与塞尔维亚的故事就这样拉开帷幕。
·走近汉语课堂·
“欢迎来到汉语课堂!”经过一系列的招生宣传工作以及与学校负责人的沟通协商,汉语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三所学校,三座城市,三个带有各自特色的地方——第二语法学校,是当地有名的一所语言学校,位于克拉古耶瓦茨市,塞尔维亚的第四大城市。这座城市朝气蓬勃、热情火辣,每到周末宿舍楼下的咖啡馆酒吧便歌舞升平,彰显着塞尔维亚民族的活力。这所学校中的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认真听话,喜欢做笔记、问问题,每次课程的进度会相对快一些,但是光是讲解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设计练习方案,每节汉语课的一个课堂练习小游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放松,更关键的是在娱乐中巩固了新知,练习了所学。
杜拉·雅克西奇高中,坐落在一个名叫Raca的小城市中,这座小城宁静整洁,好似与塞尔维亚“不夜城”的称号背道而驰。这所学校中的孩子大部分来自附近的乡镇,会说英语的孩子很少,在几次课程后我发现,汉语汉字与语法知识的讲练,并不适合这所学校的孩子。相反,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异常感兴趣,加之动手能力很强,所以在这所学校安排的文化课程相对于其他两所更多一点。在与中文接触的几个月后,不少孩子都会一些中国剪纸、书法,哼几首简单的中国歌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文化的吸引下,他们的汉语也有了起色。由于城市不大,学校很小,学校里这张东方面孔慢慢地也好似成了一个“网红教师”,走在路上有很多不是汉语班的学生也会热情地用“你好”、“再见”和我打招呼。
克拉古耶瓦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位于Vrnjacka Banja这座旅游城市中。这个地方旅游资源丰富,以温泉享誉盛名,有不少中国游客慕名而来。大学里学习汉语的学生主要是为了能够招待中国游客,也有不少对方块文字以及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大朋友(研究生、教授)参与到汉语课堂中。大学里的汉语课与中学迥然不同,多了些“深刻的思维”与“刁钻的问题”,不断打磨我这个新手教师。考虑到大学生的专业性质,负责人提出想要汉语课增设了一个特色部分,即“旅游接待中文用语”与“中华礼仪”。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课程在摸索、总结与收获中画上了句号。
身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能够在世界的一角讲授中国故事,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所知传授给每一位热爱汉语的外国朋友,我倍感荣幸。每每听到自己的学生说着一口或流利或磕巴的中国话,那种无法言说的自豪感、成就感与光荣感油然而生。
·结交铁杆朋友·
日子一天一天流逝,我也慢慢习惯了三地奔波的忙碌。不知不觉,已经有不少同事、学生,走近了我的生活,驱散了我的孤独,成为了我的“铁杆朋友”。
同事 Maja是杜拉·雅克西奇高中的法语兼任拉丁语老师,生于Raca,长于Raca的她,自然带着这个小镇赋予她的灵动秀气,她给我介绍这个安谧的小镇,我向她描绘现代化的中国,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倾听对方的声音。真诚总是最打动人心的,我们渐渐成为了朋友。还记得,去年春节,第一次没有家人朋友陪伴的春节,依旧在工作岗位运转的我多多少少有些想家。这一天,我给Maja带来了一个象征祝福的红包,告诉了她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之后,没想到,第二天竟然收到了一个同样包有祝福的红包,一个来自塞尔维亚家人的祝愿。就是在这样的一件一件小事中,让身处异乡的我融化在一团温暖中。
Vlad、Nikola、Tijana,他们仨是故友。Vlad沉稳庄重、心地纯真,常常愿意帮我解决琐碎生活中的疑难杂症;Nikola年级稍长,但幽默风趣,对中国有着深深的向往;Tijana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活泼开朗、乐天达观。三人小团体慢慢加入了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新成员。闲暇时,他们带我体验当地美食,领略当地风俗,感受当地文化。谈天说地,聊历史、聊教育、聊家人、聊学生、聊日常杂事,久而久之我们对彼此的国家了解更多更深。永远不会忘记最初与他们相识的那天,本来我已经走出校门前往车站坐大巴准备回我所住的地方。不料后方有学生在喊“老师老师”。原来,Nikola准备载着Vlad和Tijana回克拉古耶瓦茨市,他们邀请我与他们一同坐车回家。车上我看到两位老师给了Nikola 150第纳尔作为车费,我立马掏钱给Nikola,但好说歹说,Nikola不肯收,始终以“你是我们国家的客人”作为拒绝理由。现在想起来,心头也有一阵暖意,大概是有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我回忆中的塞尔维亚是甜味的。
·期待再次相逢·
2020年3月15日,塞尔维亚突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学校停课至学期末,一切那么猝不及防。疫情让我们提前说了“再见”,后来也没有再见一面。那几天,手机上的消息一直响不停,除了来自国内的关怀以外,学校的老师、学生也纷纷来消息,询问我的情况。“铁杆朋友,风雨同舟”,我们互相鼓励,默默祈祷,相信人类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图为疫情下塞尔维亚的夜晚
虽然心中常常给自己打气,但是也终究没有逃过“孤独”的侵袭。疫情之下的塞尔维亚变得分外安静,一改往日的喧闹。宵禁十分,万籁俱寂,没有人语,没有车声,没有狗吠,仿佛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全面封国,机场关闭,航班停飞,回家的倒计时不再有意义。一边不安,一边坚强。秉持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在与学生的沟通协商下,顺利开始了线上教学工作。心中的焦虑也随着时间渐渐消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医疗专家组来了,带着物资,带着希望,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夜空也亮起了中国红。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那天,接到来自大使馆的好消息,我们可以回国了。三个月的“宅家时光”要结束了。感谢这段一人一城一屋的时光,我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与孤独相处;练就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也领会到了“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惬意,更感悟到“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起之前《欧洲指南》上的一段话,“新艺术之城苏博蒂察陶醉于和匈牙利的相似性中,波希米亚风的尼什仿佛回响着罗马马车的马蹄声,新帕扎尔的清真寺宣礼塔与塞尔维亚东正教圣地毗邻”,这就是塞尔维亚!一个热情似火、朝气蓬勃、美景如画、善良敦厚的国度啊!
再见了,塞尔维亚!
再见了,那段光荣岁月!
图为塞尔维亚苏博蒂察
作者: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 任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