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慈江:我看诗的写与译、析与诵

创建者:宿懿发布时间:2019-07-09浏览次数:1486


   本站讯  628日下午,诗人、译者、诗评人、文学评论家、资深审读审译专家于慈江作客我校“人文讲坛”,在文新学院会议室322室讲授了题为“我看诗的写与译、析与诵”的学术讲座。于慈江老师是北大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美国雷鸟(Thunderbird)国际管理学院MBA,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北师大文学院文学博士。




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首先对于慈江老师的到来表示由衷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他的“一个人”与“八十年代”精神同构的学术经历和阅读史。讲座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诗的写与译。于慈江老师从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杨绛,走在小说边上》所作的序言《于慈江的归去来》谈起,讲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与工匠精神在自己身上的回归。其次,于慈江老师介绍了自己发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丛刊》《诗探索》《今天》《世界文学》等杂志上的几篇重要文章,结合自己出版的几部书稿,探讨了优秀论文应当具有的“增量贡献”标准。再次,于慈江老师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应邀审读谢冕先生新著《中国新诗史略》,友情审读审译王强先生的《书蠹牛津消夏记》的几个事例,呈现了审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精要所在。再次,于慈江老师以自己所作的《雨季之后》《诗歌》《长周末之长》《冻鸟》《八月之末》等诗为例,探讨了诗的基本写法,认为诗歌应当是贴近生活,淳朴而有韵味的,不能仅是文字游戏而已。接着,于慈江博士举出自己修润千黛的诗《雪》、海冰的诗《观山湖之春》等几个例子,探讨诗歌的修润与提升,详细讲解了修润诗歌时需要注意的音节平仄和用词炼字。于慈江老师重点讨论了诗歌的翻译要点,以意象主义代表诗人庞德及其代表作《在地铁车站》,体味译诗时需要注意的押韵处理和意象选取的美感。又以杨绛汉英国诗人沃尔特 ·S. 兰多尔《我和谁都不争》为例,分析杨绛译诗的不同凡响之处。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是诗的析与诵。于慈江老师对海子的诗歌《小站》《九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活在珍贵的人世间》等进行了文本细读,探讨了诗的版本对勘问题,从海子充满生机的句子中读出隐藏的不祥。在讲座最后,于慈江老师亲身示范朗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等诗,为我们展现出学人朗诵的风范和仪式感,充满激情的诵读感染全场。

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于慈江博士认真回应了同学们的提问,与大家交流了对诗歌炼字推敲和琢磨的认识,认为提问的同学是自己的“一字之师”,大家彼此提点才能进步。

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讲座并进行了总结。徐妍教授认为,在今天这个被格式化的时代,对理想和梦想的追求已经被我们淡忘,但是于老师从诗歌的“写、译、析、诵”出发,以一己之力抵抗了这个放逐理想和梦想的时代,以一个人的力量守护并且再生了日渐远去了的80年代。徐妍教授最后寄语中文系的同学,我们不仅要写,要析,最好把创作和翻译与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好的学术研究就是生命的书写,就是一篇篇诗,一篇篇散文。




文新学院徐妍教授、刘爽副教授、王小强副教授,张治副教授等多名教师及大约五十名的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通讯员:付中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