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9日上午,中国青年作家、《新周刊》杂志社副主编蒋方舟携新书《东京一年》作客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新学院)新知讲堂。文新学院党委书记蒋秋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席静以及部分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知学堂一改往日主讲人单独讲授的风格,采用主持人访谈和听众提问互动的方式进行。蒋方舟丰富的知识底蕴与直爽率真的言谈赢得阵阵掌声。以下是蒋方舟与主持人和观众的互动精选。
问:独居异国他乡,“不能够以任何形式分享的快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吗?
答:在社交网络的环境中我们的行为也社交网络化了,因此很多时候快乐是变质的,因为它更多来自于朋友圈中别人的点赞,别人的羡慕。而我在日本没有网络,很多的快乐,例如品一杯好酒,无法分享给别人,不需要向别人炫耀,我感到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是很难得的。
问:为什么走上写作道路,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答:一是“虚荣”,但我并不想把“虚荣”完全贬义地看待,因为我觉得我们进步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一种“虚荣心”。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和别人不一样,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阅读和写作为我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为我不想为外部的世界所衡量。二是“责任”,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从很小便找到了写作这个自己擅长而又喜欢的事,通过写作自己也获得了很多,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就应该承担与之相匹配的义务,那就是要坚持写下去,写得更好。
问:回首从前自己写过的作品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现在的自己对文学与写作的理解与那时的自己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一个向前看的人,对我来说一件工作完成之后就跟我没关系了,这件工作完成的意义就是开始下一件工作。至于写作状况的改变大概就是写作动力的改变,我会以一个更严格更标准的状态来看待写作。原来觉得“我以我手写我心”,就是写自己想写的,但现在会更多的考虑自己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能不能反映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所以在题材选择上问题意识会更强一些。
问:近年来中日民族之间的、政府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心理上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您觉得有什么责任?
答:在日本很多对中国的报道是相对片面的,有的时候这可能不是一种对中国的敌意,或许就是因为无知造成的。作为一个个人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在宏大的历史架构中承担太多的责任,也没有办法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两国之间所谓的固有印象,但我认为在任何的更深层面的情感建立起来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增进人们对于日本的了解,而不是一种游览式、观光式地去炫耀在异国的状态,这是我愿意做的。
在一个小时的现场互动中,蒋方舟向大家展示了她开阔的视野,主动关注和思考的担当。就像她在互动中提到的,你就是你未来的样子,一生中最厚重、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你自己,愿每个人都会有勇气成为你自己该成为的样子。
图:文新学生会新闻部
文:文新学生会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