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23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新学院”)第二届“善思明辨”时政论坛第5期活动在文新楼学生活动室(102)举行。本次例会围绕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进行观后感交流,主讲延书宁同学和李静同学先后从多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例会开始,延书宁同学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电影的主要情节,为本次例会充实了思考背景。接着,延书宁从艺术手法和情节联系两个方面对该电影的“得”与“失”进行了分析。在艺术手法上,延同学着重欣赏了方圆镜头在电影中的结合应用,尤其肯定了寓有中国风情的圆形镜头的创新使用,并借鉴苏州园林的景致审美,简析了电影的色彩艺术。在情节联系上,延书宁指出了电影中的逻辑和法律漏洞,批判了说服力微弱的结局。
继延书宁同学之后,李静同学的演讲则更侧重电影蕴含的现实意义。对于电影凸显的伦理与法律的冲突、个人与体制的对冲,李静同学将这两对矛盾进行了深刻剖析。以“真假离婚案”等电影情节为典例,穿插“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等概念,并通过对“名誉权”等法定权利的分析、对“闹剧错在哪里”等主题问题的思考,得出“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总结,提出要“把法治当信仰”的主张。
本次时政论坛秉承文新学院研究会立足实践,紧跟时事的风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中心展开讨论,提升了与会者的影视审美水平,也引起了对法治的关注,引发了对法、理、情三者关系的思考。
通讯员:何琪贝 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