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化学化工学院杨茹君副教授和博士生苏函最近在海水中铁的溶解和去除等行为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铁是海洋浮游植物必须的重要痕量营养元素,然而在全球三分之一的海洋中存在铁限制现象,因此,海洋中溶解态铁的含量对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乃至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由于99%以上的溶解态铁以有机态存在,有机质对铁的溶解和去除具有重要影响。腐殖酸是铁的天然海水中有机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腐殖酸在海水中的溶解或去除将影响铁的地球化学行为。
腐殖酸的溶解度受到盐度、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在河口区,随着盐度的增大,腐殖酸出现絮沉,溶解态铁浓度随之急剧降低。研究发现长江口腐殖酸、富丽酸和铁的去除率分别为67%, 74%和96% 。铁的去除率高于腐殖酸和富丽酸的去除率,原因在于腐殖酸和富丽酸在盐度升高后,由于Ca和Mg含量的升高,分子中的配合点被Ca和Mg竞争,导致单位重量的腐殖酸和富丽酸对铁的配合能力(The iron binding capacities (IBC))也随之降低。
该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IF:5.228)
Citation:Rujun Yang , Han Su, Shenglu Qu, Xuchen Wang. (2017) Capacity of humic substances to complex with iron in different salin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East China Sea. Scientific Reports, 7: 1381, DOI: 10.1038/s41598-017-01533-6
文章链接: http://rdcu.be/rL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