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局7月新闻资讯

发布者:mege发布时间:2017-11-13浏览次数:261

17

 创新思路,努力成就海域油气战略突破

2017-07-31  广海局


 创新是海域油气勘探技术进步和理论革新的灵魂,是取得地质认识和实现资源发现的源动力。

 自2015年“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程”实施以来,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秉承“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的指导思想,瞄准我国东南陆缘特提斯带和边缘海的新区、新层系,选择调查程度低、勘探风险大、尚无商业性油气发现的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新层系,以及南海南部深水新区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性地研发适合调查区特点的油气探测技术及评价理论至关重要。

 针对调查区湍流无规律、碳酸盐岩及火成岩屏蔽、地层变形复杂等难题,工程科技人员经过科学设计及攻关试验,形成了适合于“浅水深层”的“高(覆盖)、富(低频)、强(震源)”(获得了2016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和“深水深层”的“长排列准三维”地震调查技术体系,大幅度提升了深部地层地震成像效果,为后续油气地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明确指出了南海北部海域海相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建立了南黄海古生界“多源多期”油气成藏模式;再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指明了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方向;建立了南海南部深水砂岩储层识别技术体系及生物礁复式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海洋油气地质理论,拓宽了海域油气勘探领域。

 在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技术进步与理论革新极大地推进了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工作。

 在上述四大重点海域,圈定出7个油气远景区,优选出10个有利区带,落实了20个重点目标,提出了4口初步建议井位,为尽早实现我国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战略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项目成果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快讯、百项成果和百项理论及学术交流、论文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通过工程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产--研”相结合的精干高效的“深水”、“深层”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团队。

作者简介

 作者张光学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程”首席专家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2017-07-29 广海局

7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将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钻井平台“蓝鲸1号”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大学、中集集团等单位的全力协作下,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圆满成功,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本次试采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328日第一口试采井开钻,5101452分试气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到51810时,连续产气近8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现场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截止7914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介绍,79-718日,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试采井的封井作业。 718日后,转入监测井作业,探测地层物性变化,确定水合物分解区域,了解储层改变的情况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层空间范围。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729日,试采现场指挥部成员已全部撤出。

相关链接

 为加速我国可燃冰勘查开发进程,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可燃冰试采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成立试开采现场指挥部、可燃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锁定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作业平台,完成了试采工程实施方案和长线物质相关服务准备。

 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蓝鲸1号”执行的首项工作任务。201736日,“蓝鲸1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于314日顺利到达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区。截至729日返航,共在这一区域实施作业达137天。

 通过近四个月的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

 一是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持续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

 二是在举升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提高产量效果显著。

 三是调控产能平稳有效,气流稳定,持续时间已达到生产性试开采要求,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

 五是井壁和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

 六是试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领跑优势不断扩大,中国实力让国际社会赞叹不已。

 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学习领会、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贺电精神,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产业化提供绿色开发基础;研究勘探开发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产业政策,为产业化提供相关保障。加强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海马”号在蓝色国土潜行

2017-07-27 广海局

深海遥控潜水器

 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的应用

 深海遥控潜水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深海遥控机器人”,专业人士称之为“ROV”,即英文“Remotely Operable Vehicle”的缩写。ROV由脐带缆与水面母船连接,通过脐带缆传输电能和实时数据信息。水面母船上的操作人员通过安装在ROV上的摄像机实时观察海底状况,并遥控操纵ROV的航行和机械手等作业工具。

ROV的技术功能优势

ROV不同于载人潜水器和自航潜水器,它可以从水面作业母船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类型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潜水器类型,具有作业适应性强、功率大、功能扩展灵活、作业时间不受限制、没有深潜人员风险等技术功能优势,能在复杂多变的海底环境条件下长时间执行各种高强度的定点作业。

 作为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ROV主要应用于水下工程和水下科学探查两大领域。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是我国“863”计划“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是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作业级深海ROV系统,是迄今为止我国投入实际应用的系统规模和作业水深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深海遥控潜水器。


海马”号在南海作业

20144月,“海马”号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4502米的海底完成全部试验性应用考核项目,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织的现场验收。

20153月,“海马”号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中首战告捷,第一次下潜作业就发现了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取得了国产化深海高新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和南海水合物资源调查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20156月,“海马”号在西太平洋海山区险峻复杂的地形环境下,完成了全部站位的预定探查任务,填补了我国在海山区应用ROV进行海底探查的空白,提升了我国富钴结壳矿产资源探查的技术装备水平。

2016年和2017年,“海马”号继续在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环境调查中投入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随着各种深海潜水器在深海探测中投入应用,科学家们在深海海底发现了之前不为人知的“热泉”“冷泉”等特殊现象,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而海底“冷泉”研究不仅和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资源、环境和生命起源等重要意义。

 海底“冷泉”就像荒漠海底中的一片绿洲,在这片绿洲里生存着大量海底生物。这些生物在海底深处生存,依靠的不是光合作用,而是依靠海底不断渗出的甲烷、硫化氢等还原性化学物质自养,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生命体系。因此,“冷泉”所在的海底极有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海马冷泉”生物群照片(“海马”号20153月拍摄)

20153月,肩负重任的“海马”号不负众望,第一次下潜就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底发现了大规模双壳类生物群、甲烷生物化学礁、碳酸盐结壳、菌席和气体渗漏等活动性“冷泉”标志。该巨型“冷泉”被命名为“海马冷泉”。

 “海马冷泉”的发现是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科学家应用国产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发现的第一个巨型海底活动性“冷泉”。通过取样证实,“海马冷泉”海底浅表层沉积物赋存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

 “海马”号和国际上大多数科学型ROV一样,采用开放式的框架结构,搭载设备安装方便,能根据探查任务的需要随时进行功能扩展。在“冷泉”区作业时,“海马”号会携带针对“冷泉”调查的采样底盘及作业工具,如多角度高清立体摄像机、插管取样器、贻贝取样网兜、机械触发式采水瓶、CTD、甲烷传感器、水下定位信标、侧扫声呐、多波束图像声呐、生物诱捕器等作业工具。

 在“冷泉”调查中,“海马”号精确、精准、精细的作业功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科学家们开展“冷泉”研究工作时,要求对海底特定目标进行探测和取样,这是在水面调查船上采用传统探查取样手无法做到的。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深海潜水器研制应用领域取得了众多闪亮的成果,并朝着多类型、全海深、谱系化和实用化方向快速发展。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设立了《“海马”号科学应用及其性能优化》项目,这是推动我国深海ROV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有力举措,将有力地推动海底“冷泉”探查探究的进展。

 “海马”号将马不停蹄在蓝色国土继续潜行。可以预见,我国海域将会发现更多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和海底“冷泉”。

2016年“海马”号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展出

作者简介

 作者陶军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方法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海马”号ROV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深海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工作。




我国可燃冰试采中的海洋环境保护

2017-07-27 广海局

关注可燃冰试采中的环境问题

 由于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高效的温室气体,因此可燃冰的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燃冰试采易引发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可燃冰试采过程中可能发生可燃冰不可控的分解,导致甲烷泄漏,从而引起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甚至是甲烷泄漏到海洋或者大气中而引起环境问题。

 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为避免可燃冰试采引发环境灾害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可燃冰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可燃冰储层特征,合理设计井位及降压方案,避免发生甲烷泄漏而引发的环境和灾害问题,确保可燃冰试采安全环保。

 那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中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究竟做了什么具体工作呢?

1充分调研,科学论证

 自2002年我国批准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开始,广州海洋局就开始研究可燃冰的环境问题。2011年,国家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专项实施,专门设立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环境评价》项目,围绕南海可燃冰钻探区及远景区,开展可燃冰资源环境基线调查及影响效应研究,评估南海可燃冰勘查和试采工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科学防治对策。

2系统部署,产学结合

20116月~20173月,广州海洋局在南海先后组织了10余个航次的野外调查工作,对神狐海域的可燃冰赋存区进行了多年度的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底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特征、海底环境监测、海洋生物特征、海水溶解甲烷含量、海水物理化学及水文特征、海表大气甲烷含量特征等,利用“海洋四号”、“海洋六号”、“探宝号”、“奋斗四号”科考船及多种调查手段,基本查明了可燃冰试采区的海洋环境特征,并就可燃冰勘查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可燃冰钻探对试采区的海底环境基本没有影响。这些调查成果为可燃冰试采提供了良好的采前基线(即环境本底)。

3开拓进取,有的放矢

 试采目标确定后,环境评价项目组充分调研、咨询各方专家,就可燃冰试采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从试采区地层稳定性、储层稳定性、井口稳定性和井壁完整性等多方面充分论证,确保试采井口及地层的安全性,防止试采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采前模拟,科学预判

 试采作业前,广州海洋局对试采区进行了精细勘查,获取了试采区详细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工程地质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本次可燃冰试采的储层为粉砂质黏土储层,虽然开采难度大,但是其胶结性更强,可燃冰分解后对上覆地层土力学特征影响不大,不会发生层间蠕动、砂土液化等沉积物骨架流动的现象。所以,可燃冰试采不会造成地层沉降、塌陷等海底灾害问题。再加上可靠的固井质量,试采不会引起甲烷泄漏,能够避免相应的环境问题。

5合理设计,防患未然

 通过综合研究试采区海底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可燃冰储层等特征,最终将试采井位定在海底地形相对平缓区域,防止试采过程的扰动引起人为的地质灾害。为防止试采过程中发生甲烷泄漏,广州海洋局在固井组织方案实施等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确保固井质量可靠后再进行试采。在试采过程中,广州海洋局对试采过程中产出的水、砂等副产品全部回收,并运回陆地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6试采未动,监测先行

 为科学准确评价可燃冰试采的环境问题,在可燃冰试采前,广州海洋局就在试采井口周边布设了海底环境长期监测系统,对试采井海底环境进行长期监测。试采过程中,利用ROV携带甲烷传感器探头,对试采井口周边海水进行测量及观察井口地层沉降情况;同时利用甲烷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对试采平台周边大气及表层海水中的甲烷及二氧化碳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大气、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实现了对整个试采过程的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试采井周边海水和大气甲烷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本次试采没有引起甲烷泄漏以及海底滑坡等环境问题。

7持续监测,合理评价

 由于可燃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次试采结束后,未来23年内广州海洋局还将继续组织56个航次以长期监测为主的野外调查,跟踪评估可燃冰试采潜在的环境影响,为可燃冰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作者梁前勇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环工所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组成员, 国家水合物专项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调查评价”副负责人。

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