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建设跨越式推进

发布者:吴俊龙发布时间:2019-11-07浏览次数:314

中国海洋大学“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建设跨越式推进

“两洋一海”观测网实现实时化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系列科考船队旗舰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船队平台之一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圆满完成黑潮延伸体综合科考任务,顺利返航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在本航次任务中,中国海洋大学科考团队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顺利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中纬度大型浮标观测系统,并成功完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时化升级工作,标志着学校在“两洋一海”关键海区深海实时观测能力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区是全球海洋和大气动力过程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影响整个太平洋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该海区一直以来是太平洋周边国家最为关注的区域,但也是海洋观测数据最为匮乏的区域之一。受海区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影响,目前只有美国在此海域维持着1套大型浮标观测系统。研发人员在学校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年努力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大型浮标成功布放在海况更为恶劣的黑潮延伸体主轴北侧区域,目前经历了多次台风之后仍稳定运行,实时地回传中纬度海气界面关键数据,为科学家研究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数据支撑。
  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海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战略海区。中国海洋大学从2009年起,逐渐在南海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潜标观测网,规模远超KESS、OSNAP等国际上其它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形成了南海海洋环境长期观测能力。“东方红3”船在此前的南海调查航次中,已成功完成8套实时潜标观测系统的升级工作。深海实时潜标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学校得以自主研发出高可靠性的海洋动力环境实时观测潜标,解决了我国长期海洋环境信息获取的技术瓶颈。
  中国海洋大学科学家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背景下,在“两洋一海”关键海域(南海、西太平洋及黑潮延伸体)布放并回收了400余套深海浮、潜标观测系统。截至目前,仍有71套深海定点观测系统正在稳定运行,其中大型观测浮标3套,实时潜标观测系统10套,自容式潜标观测系统58套。“两洋一海”观测网的构建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支撑,为实现“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通讯员:陈朝晖

图1 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中纬度黑潮延伸体大型观测浮标(刘邦华 摄)

图2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洋一海”观测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