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发布者:胡鹏发布时间:2016-05-11浏览次数:472

潜标布放

      4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圆满完成海上调查任务,顺利返航抵达青岛南姜码头。

  依托国家重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纬度大气不同尺度变异过程对副热带环流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海洋国家实验室“两洋一海”透明海洋科技工程,在全体科考队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东方红2”科考船,历时37天,圆满完成了此次科考任务。

  本航次紧紧围绕“透明海洋”计划重大任务对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观测网的布局,针对1)西北太平洋深海潜标的回收与布放;2)水下智能移动观测平台测试与试验;3)海洋现象和过程的目标型观测,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

  本航次成功回收了去年在黑潮延伸体以南布放的深水MMP潜标,实现了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区的首套潜标的完整布放与回收,为研究黑潮延伸体变异,中尺度涡旋过境时的海洋过程以及冬季大风天气对上层海洋的能量输入与下传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另外,在原潜标位置和黑潮延伸体北侧继续布放了两套深水潜标,以实现在此区域的长时间的连续观测。黑潮延伸体南北两侧深海潜标的成功布放是我国在西北太平洋实现“透明海洋”的关键战役,为我国海洋科考在此区域钉了两个金钉。今后科研人员还将继续在此区域不断的完善黑潮延伸体的潜标观测网,为实现“透明海洋“战略奠定坚实的观测基础。

  本航次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水下新型智能移动观测平台测试与实验。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声学水下滑翔机实现了国内水下滑翔机在西太平洋的首次大深度观测,完成了千米量级的V型和W型剖面海洋观测,获取了重要的海洋水文数据,表明中国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制造的水下滑翔机能够完成大深度海洋观测,并展现出良好的海洋观测性能。在获取重要科学数据的同时,本航次顺利完成了在大型科考船高后甲板情况下的滑翔机安全回收工作,为今后的滑翔机海试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另外,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Argo样机也完成了深海的首秀。针对深海Argo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本航次完成了深海油囊打压、水下无线近场通讯以及卫星定位回收等重要科学任务。


水下滑翔机测试

      此次科考任务侧重针对海洋现象和过程的目标型观测。过去的海洋水文观测都是按照特定断面进行设计的,本航次在启航之前没有设计固定站位,而是针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现象,对事先选定的一个黑潮延伸体主轴北侧的中尺度涡旋进行加密观测。考虑到黑潮主轴以北的暖涡在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地位,科考人员根据涡旋的水平分布特征设计成椭圆形观测范围,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对大气、海洋以及海气界面综合的加密观测。期间完成了CTD和MSS观测,探空气球布放和抛弃式CTD观测,以及抛弃式海气通量浮标和波浪浮标的布放。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此区域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续观测,为科研人员研究中纬度锋面过程,中尺度涡旋以及海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透明海洋”重大任务即实时或准实时地获取海区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环境信息,预测未来特定时期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变化,实现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使海洋成为“透明海洋”,  为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此次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核心海区西太平洋的观测、预测、预报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巩固了“透明海洋”计划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的海洋仪器装备的海试成功,将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国家、山东蓝色经济的发展,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顶天立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国海洋强国梦的重大科学实践。


全体科考人员合影

图:刘邦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