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新闻
海洋大数据中心集群系统开始业务化运行
供稿单位:陈宁 发布日期:2020-10-15 访问次数:111

  本站讯 日前,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主持建设的海洋大数据中心集群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海洋大数据中心机房位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海洋科技大楼一楼,占地共计约600平方米。机房共设置73个标准机柜、15台行间空调,满足计算存储设备所需的环境要求。

  该中心以解决海洋数据碎片化、信息孤岛化等海洋大数据挑战性问题为向导,面向国内外开放共享,打造成为海洋大数据处理、海洋科技数据的高性能处理仿真、超大规模海洋信息的存储、共享与应用平台,助力于海洋科学研究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做贡献。

  海洋大数据中心集群共计7396核心,CPU理论计算能力达620万亿次,GPU理论计算能力达62.4万亿次,内存总量达56TB。本集群具备5PB蓝光存储、超高性能的在线存储系统和安全可靠的近端存储。近端存储可用存储容量达0.7P,在线储存系统采用国际领先的DDN商业版Lustre并行文件系统,可用存储容量达到1.4P,持续带宽超过20Gb/s。Intel 100Gb/s的OPA高速计算网络使200余台设备以超高速率协同调度,高速计算。此外,使用ParaCloud作业调度和监控平台对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科学分配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等计算资源。集群高效稳定的大数据服务能力,能满足物理海洋、大气科学、海洋环境、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科学计算领域相关研究的计算需求。

  2019年9月30日,集群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至今,已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洋一海-黑潮延伸体观测示范分系统)、西太重大研究计划(台湾岛弧及邻区新生代古地形地貌数值模拟与动态重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口海岸学现代黄河入海沉积物从源到汇的关键沉积动力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孤立波对南海水合物试采区海底面稳定性影响研究)等共计20多个项目在大数据中心集群系统进行计算任务,涉及物理海洋(FVCOM、ROMS、COAWST、CESM等模式计算)、大气科学(WRF)、海洋地质(FVCOM、COAWST)、医药计算等多个领域,累计完成作业数16000多个,提供计算服务6亿多核时,CPU利用率最高达到92.7%。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集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新冠肺炎”抗病毒攻关保障工作中,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计算资源。

  试运行以来,集群系统得到用户较高评价,用户普遍反馈账号开立快捷、使用方便,集群系统操作流畅、稳定高效、运算速度快。与校外其他集群相比,海洋大数据中心集群优势显著,不仅具有节点内存大,编译速度快等硬件优势,且集群通过中国海大校园网对用户开放使用,校园网用户通过集群上传下载数据速度更快,进一步提高了运算效率。

  经专家认定,海洋大数据中心已完全具备正式运行条件,即日起面向校内外开展业务化服务。

通讯员:郭丹

海洋大数据中心机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