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学术海大

  • 本站讯近日,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郝本良博士生、王印红教授合撰的论文《面向纵向治理平衡:国家治理体制中的一体两面——基于领导包联制的分析》,在政治学顶级刊物《政治学研究》2024年第5期发表。如何建立权责一致、上下协调、运行高效的国家治理体制,发挥好国家整体治理能力一直是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国家治理能力如何在基层社会落地见效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作为一份指导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解决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强调发挥上级有关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领导干部、党员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的作用;上级党委和政府要规范基层权责事项,并为权责事项之外的委托工作提供人、财、物相应支持。作为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多民族共存、区域发展迥异的发展中大国,提高纵向层面的治理要素配置水平与政策执行力度,是提升国家整体治理效能、发挥央地政府积极性的关键举措与制度安排。受制于单一制大国的现实国情,为构建政令畅通、协调有力的政府纵
    2024/11/11
  • 本站讯近日,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张伟鹏教授和海洋生命学院丁维副教授在iMeta杂志发表题为“Bioprospecting of culturable marine biofilm bacteria for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的研究论文,通过使用新的方法对海洋生物被膜抗菌肽产生潜力进行了勘探,扩展了抗菌肽化合物的范围,为抗菌药源分子的研发提供了新视角。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寻找新型抗菌药物是抵御耐药细菌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抗菌肽作为新型抗生素的一种潜在药物,受到广泛关注。抗菌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两亲性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在海洋环境中,生物被膜是附着在任何浸没基质上的微生物群落,如人造基质、石头表面、微塑料或动物内脏,生物被膜细菌因其独特的生态位和代谢特征,具有发现新型抗菌肽的巨大潜力。本研究聚焦于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本研究从海洋生物被膜中进行了细菌菌株分离并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构建了一个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库,包括713个
    2024/11/07
  • 本站讯近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周航屹撰写的论文《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一部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性著作”的历史考察》在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顶级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年第4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文献,“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作为毛泽东首部新闻文献,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百余年历程中一部“指导性著作”。既往研究侧重于阐发其内容文本蕴含的思想价值,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著作自身的历史。该文以出版史视角考察其问世背景、编排考量和实际效应发现:《文选》的出版,以改革开放后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为根本前提,以毛泽东著作出版方向的拓展和新闻事业全面改革的需要为充要条件;编排考量强调“特殊的重要性、科学性、严肃性”,彰显出从新从精从严的编排特色;最终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实际影响,不仅为系统学习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提供了基础教材,而且成为新闻队伍加强政治教育、廓清“党性人民性之争”的思想武器,以及新闻界明确改革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
    2024/10/31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澳大利亚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团队在硫氰酸盐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中再获重大进展,实现了宽光谱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新突破。学校中-澳国际中心团队与中科院北京理化技术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单位研究团队紧密合作,基于零维的锌基硫氰酸盐,提出了一种“维度工程”分子设计策略,研究创制了首例具有三维配位框架的硫氰酸锌Zn(SCN)2(I4 ̅)晶体,探讨并阐明了维度效应对晶体材料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相关创新研究成果“Toward Strong UV-Vis-NIR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by Dimensionality Engineering of Zinc Thiocyanates” (运用维度工程在硫氰酸锌中实现强紫外-可见-近红外二次谐波产生)日前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于化学、材料学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非线性光学晶体因其独特的频率转换功能,是获得紫外激光光源的关键材料,在
    2024/10/27
  • 本站讯piRNA(PIWI-interacting RNA)通路对于转座子抑制和基因组完整性的维护至关重要。配子特异性因子GTSF1(Gametocyte-specific factor 1)是后生动物piRNA通路中的重要蛋白因子,最近被证明可以增强PIWI蛋白的催化活性。GTSF1是否在单细胞生物中存在以及功能如何尚不清楚。2024年10月2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原生动物学团队的高凤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杂志发表了题为“GTSF1 is required for transposon silencing in the unicellular eukaryote Paramecium tetraurel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对原生动物中的GTSF1进行了报道,发现其作为PIWI蛋白辅因子的作用是保守的,并揭示了其在纤毛虫转座子删除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为深入了解真核生物转座子抑制机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资讯。转座子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的基因组中,并占据极高的比例,在基因多样性的形成与进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
    2024/10/25
  • 百川来归,谋海济国。打造一流学术期刊群的海大方阵,助推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期刊社贺中国海大百年华诞! 1933年《科学丛刊》和1934年《文史丛刊》初试啼声,20世纪50年代《文史哲》响遏行云。而后,从学校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等相继问世,到学校学报的英文版、Marine Life Science Technology(MLST)、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GeoGeo)、Intelligent Marine Technology and Systems(IMTS)、Marine Development(MD)一本本英文期刊先后创办、冲刺一流,具有海洋特色的学术期刊群“海大方阵”已然形成。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历史中,学术期刊的成长与学校的命运和发展紧紧相连,镌刻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轨迹,记录一代代学人的成长,积淀并构筑了具有服务、支撑、引领功能的学术家园。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高质量集群发展之路上,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社守正创新,奏出“特色强刊,创新发展”的蔚蓝交响。图1 期刊历史沿革 顶层设计,凝心聚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2024/10/15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张玉忠教授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高军教授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Architectures of photosynthetic RC-LH1 supercomplexes from Rhodobacter blasticus”的研究论文。海洋生命学院刘鲁宁教授、张玉忠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高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海洋生命学院王鹏副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许多微生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过程,为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提供能量。光合厌氧紫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之一,也是研究细菌光合作用的理想模式生物。在紫细菌中,光反应首先发生在光化学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RC)和捕光复合物1(Light-harvesting complex 1,LH1)形成的超分子光合膜蛋白元件RC-LH1 中。RC-LH1由多个αβ-异二聚体组成的LH1天线环绕在RC周围,LH1将激发光能传递给RC
    2024/10/14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邵锋副教授团队与王文泰副教授合作,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庄桂林教授,在化学顶尖国际期刊JACS Au(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u)上发表了题为“Two-dimensional MOF Constructed by a Binuclear-copper Motif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tic NO Reduction to NH3”(二维双核铜基MOF用于高效电催化一氧化氮还原成氨)的研究论文。氨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化学品之一,与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全球的氨主要来源于传统的Haber-Bosch工艺。该工艺反应条件极其苛刻,耗能高,并伴随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电化学氨合成技术作为一种绿色、节能的合成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电催化合成氨主要采用氮气(NRR工艺)。然而,氮气(N2)固有的化学惰性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与N2相比,由于一氧化氮(NO)的离解能较低,电催化还原NO制取NH3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相对更容易。此
    2024/10/13
  •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2日 12版  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史记》记载了自上古皇帝时代至西汉汉武帝年间三千余年的历史,其治史宗旨与编纂思路开创史学无数极则,滋养历代史家灵思,故经千年而生机勃发。如此一座富矿自然引得古今学人倾心研索,两千年来有关《史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旧题新作”最考验学术功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钻研《史记》40余年,积淀深厚。日前,他推出《〈史记〉精华十五讲》,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水之波澜”,开辟了新视野,提出了新问题。重新解读《史记》“五体”的本质和功能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对于这一宏伟创造,历代研究者都毫不吝啬夸赞之词,充分肯定其创新价值,但多数从外在形式立论,未能更进一步揭示其内在本质。陈其泰认为,五体配合这一新形式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体现。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向较高层次发展,其对历史的观察由单一视角发展到多重视角,反映到历史记载上,就由朴素、简略发展为复杂、丰富。五体配合正是司马迁在继
    2024/10/12
  • 本站讯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谜题,也是 Science 杂志列出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从单细胞生物演化为多细胞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研究现存原始多细胞生物的发育与演化对了解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大学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赵呈天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原始多细胞动物丝盘虫为模式的发育与演化生物学研究。近日,课题组在研究丝盘虫细胞协调运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解析了丝盘虫在缺乏神经系统的情况下细胞之间的互作机制,相关成果于2024年10月4日以“Coordinated cellular behavior regulated by epinephrine neurotransmitters in the nerveless placozoa” (肾上腺素调控无神经扁盘动物细胞的协调运动)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生命如何从分散、功能单一的单细胞生物演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相互协调的有机体?早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是如何
    2024/10/09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姜帅课题组在蛋白冠的原位表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分别在领域内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和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题为“In situ measurement of nanoparticle-blood protein adsorption and its heterogeneity with single-nanoparticle resolution via dual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单纳米粒子双荧光定量法原位测定纳米颗粒-血液蛋白吸附及其非均质性)和“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of protein corona around 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周围蛋白冠的原位表征技术)的系列研究成果。根据蛋白冠与材料表面亲和力的不同,主要分为软冠(外层,松散结合)和硬冠(内层,紧密结合)两种类型,其中软冠直接与生物环境接触,决定纳米材料体内命运。由于软冠与材料表面结合较弱且与游离蛋白存在动态交换
    2024/10/01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中尺度海气热力耦合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成果以“Midlatitude mesoscale thermal Air-sea interaction enhanced by greenhouse warming”(《全球变暖下中纬度中尺度热力耦合增强》)为题,在线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 (《自然·通讯》)期刊。研究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马晓慧为第一作者,原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博士后、崂山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行之为通讯作者,联合学校及崂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完成。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变异有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受到当前气候模式分辨率的限制,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仍然未知。同时,科学评估全球变暖对中尺度海气耦合影响的理论框架目前也相对缺乏。  本研究利用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CESM)、欧洲预报中心(ER
    2024/09/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