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恩先生,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1931年至1936年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先后任中文系讲师和教授。
1922年,游国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认识了同班同学陆侃如,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看到陆侃如考证楚辞的文章后,游国恩就找他交流。这是他治楚辞的出发点。两人经常一起切磋、探讨。毕业离别之时,都感到惆怅,依依不舍。巧的是,两位北大的同学,毕业后,先后都在老山大执教过。
1931年,游国恩应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闻一多的邀请,来到青岛,在国立青大中文系执教。这年7月,游国恩到青岛报到。新学期,新聘请的还有外国文学专家赵少侯、历史学家杨筠如以及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等人。
聘书上虽然是讲师,但享受教授的工资待遇。在国立青岛大学,游国恩讲授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经学史、先秦文、楚辞、唐宋以降文、古代文艺故事等。游国恩在青岛执教5年的时间,一共开设了10门课程,由此可见他的学问精深博大。
臧克家是国立老山大中文系的学生,他对游国恩教授印象深刻。“游先生教我们楚辞。他是著名的楚辞专家,毫无教授架子,对学生非常和善。他教课非常认真,谆谆善诱,我的毕业论文《井田考》就是在游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时光如过客……但游国恩先生的形象,活生生就在眼前,念及往事,我的心胸为之温暖。”
1934年,徐中玉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青岛求学期间,徐中玉师从老舍、叶石荪、台静农、游国恩、罗玉君等名师。晚年徐中玉回忆在老山大的时光:“我去读书的时间,老舍、洪深、游国恩、叶石荪、罗玉君、台静农等在那里教书,师资阵容仍很突出。”
游国恩在老山大众多名师中,以治楚辞闻名。1933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的何炳棣,后来成为海外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老山大化学系读了一年,在回忆老山大的求学经历时特意提到的两位中文系老师,一是游国恩,另一人就是萧涤非。
当时何炳棣在老山大求学时,专业是化学,并将精力用在学英文上,所以对当时中文系的名师并不是很了解。晚年,他在美国回忆起在老山大的时光,蓦然回首,发现大师早已出入青岛山下的红楼。且看何炳棣记忆中游国恩先生:
大一的国文是游国恩教授主讲。他是江西人,国语很好,学问渊博,讲解深刻动听。可惜我那时精力都放在化学和英文里。由于对游先生印象很深,我离开山大之后一直注意他的行踪,知道他不久转到武汉,最后转到北大。在美国才知道游先生原来是研究《楚辞》的世界权威,我小小年纪在山大时虽然有眼,但还不能体会出这位老师是座“泰山”。难怪牛津大学郝克斯(DaviolHaulaes)教授英语的《楚辞》名满天下,因为郝是牛津古典文学(希腊、拉丁)杰出的学生,上世纪50年代被选派到北大跟游先生长期研读《楚辞》的。
由此可见,名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学术传播的魅力。
正如闻一多在青岛发力研究诗经和唐诗,游国恩则致力于楚辞,他在青岛撰写研究楚辞的论文,开始编纂《楚辞讲疏长编》。先就《离骚》《天问》两卷辑录了王逸以下的大量旧注,分条排列,未加表明自己观点的按语,油印成册,作为讲义发给学生参考,并随时准备日后加以补充修订。同时,搜集《九歌》《九章》《远游》《招魂》各编的材料,准备日后以同样的形式编纂。这些长年累月积存的资料,在1936年离开青岛时,就已形成了游先生的学术框架。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游先生发奋治楚辞,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日本步步紧逼,不断在华北挑起事端,华北局势危急。他所在的老山大,学生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他忧心国事,借研究、讲解《楚辞》,唤醒民心,奋起救国。序言写道:“屈子之文,最易激发人情,……国难深矣,世之人倘亦有读屈子之文而兴起者乎,则庶乎三闾之孤愤为不虚,而区区之志亦可与忠义之士相见于天下矣。”
闻一多虽然离开了青岛,但和游国恩保持着书信往还,两人都对《楚辞》有精湛的研究亦师亦友,如琢如磨。
1933年7月2日,闻一多写信给游国恩:
“阔别经年,屡承垂问,私心感慰,何可言状。……今得悉大驾即将北来,何胜欣忭,唯盼将大著中有关楚辞之手稿尽量携带,藉便拜诵,他无所需也。”
后来,因京汉铁路梗阻,游国恩中途返回青岛,将手稿邮寄给闻一多。
闻一多读后,8月21日致函游国恩,称赞游国恩的学术成果:“病重再读大著,渊博精审,突过前人,是诚不愧为后来居上矣。”1936年4月30日,闻一多致函游国恩:“关于 《九歌》诸点,高见甚是,非常钦佩。”
王瑶非常推崇游国恩的学术成就,他这样评价:“游先生是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
1933年暑假,语言学家罗常培从北平来青岛,在国立老山大做培训,认识了游国恩。罗常培是游国恩北大的学长,但两人此前并不认识。罗常培问游国恩:乡关何处?游国恩回答“临川”。罗常培对方言特别敏感,立刻从游国恩的乡音中听出有三个值得注意的方言特点,触发了他研究临川方言的兴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句问话,二字回答,抓住了三点,最后催生了一部语言学专著。罗常培希望游国恩抽出几天时间 (从1933年7月20日起至25日),和他交谈,让他记录其临川方言。
1936年罗常培完写成了《临川音系》一书(1940年出版),这是第一部使用现代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现代赣语的专著,书的缘起就是与游国恩的对话。这部书中,游国恩的读音代表东乡瑶湖乡。
游国恩在老山大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他最初和闻一多同住一栋楼上,当时,大学教授名士范儿十足,诗酒风流,酒中八仙热闹得很,但游国恩很少参加宴饮,与他相伴的是三闾大夫的身影。
在老山大,游国恩交往最多的是萧涤非。两人都是江西临川人,有乡谊,也同是老山大中文系的教授。
1936年,游国恩辞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一职,离开青岛南下,就任武昌华中大学教授。他在老山大任教期间,因为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负责,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听说游先生要离开老山大,纷纷来到他的家中再三挽留,挽留不住,最后大家送他一个银盾,上刻“教导有方”四字,并集体到火车站送行。
卢沟桥的炮声,改变了游国恩的生活。他随华中大学辗转到桂林、大理等地。1942年暑假应他的好友罗常培先生邀请到昆明任西南联大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当时日本飞机经常来犯,联大教师多住在乡下。游园恩住在离城二十华里的龙头村。乡间住宅条件差,有时甚至漏雨,曾多次搬家,直至1945年7月才搬进城去住。
在联大执教时,由于物价飞涨。教授每到发薪水之日,往往购买两袋大米,请肩夫挑回乡间家中。有一次他随着肩夫走到大西门,肩夫竟故意在乱哄哄的人群中快步行走,走得不知去向。游先生丢了米,就买了两根甘蔗扛回家。夫人问他:“米在哪里”?游先生笑着说:“让挑夫挑走了。”但他随即又说:“他比我更需要。”关于这段艰苦的生活,游先生曾写过一首题为《昆明大西门外口号》的诗,可作为当时情况的写照:“先生墨者懦,一生得枯槁。栖栖牛马走,仆仆沮洳道。持此衰病躯,犯死换温饱。摇摇战风霜,城上有劲草。”
在这样的境遇下,游国恩弦歌不辍,为国培育人才。他爱学生,不管是学生的学业还是生活,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位学生。有一位学生因婚事家里不大同意,就希望有一位有名望的教授为他证婚,游先生欣然同意。当时患肠炎未愈,仍拖着病体,步行了二十里进城为学生证婚。
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了历史任务,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自复员,游国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一直到病逝。
上世纪60年代,游国恩领衔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大纲》一册和《中国文学史》全四册(其他主编为中山大学王起、山东大学萧涤非、北京大学季镇淮和费振刚)。这套书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科书,几代中文学子就是读着这部文学史,毕业走上社会或者继续深造的。
文革时期,游国恩被红卫兵抄家,书柜被贴上封条,门口被贴了大字报。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中晚去系里“开会”,写学习心得,写批修正主义的大字报,写自我思想检讨。因为年老体弱走不动,他的外孙用自行车送他去学校挨批。
幸运的是,老先生挺过了文革大风大浪,但,却在1978年病逝。王力送的挽联写道:“硕学自超群,桃李门墙盈九有;遗编应寿世,蕙蘅洲渚念三闾。”黄子卿教授的挽联写道:“落花依草哭丘迟,卅年旧交,两行热泪;春树暮云怀李白,千篇新著,一代词宗。”
游国恩先生一生品行高洁,忧国爱民,王力教授将他比作三闾大夫屈原。游国恩晚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编纂《楚辞注疏长编》,邃尔辞世,他没有看到一生为之奋斗的《楚辞注疏长编》面世。这幅挽联对游国恩的学术人生高度评价,并有敬仰之意。
游国恩先生善诗词。在西南联大时期,与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常唱和。黄教授将他比作丘迟。南朝文学家丘迟诗文辞采逸丽,锺嵘评价:“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春树暮云怀李白”,这个借喻表达了黄教授对老友逝世的惋惜、怀念之情。
文章作者:柳已青
文章来源:第1994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17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