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青岛大学校门
国立青岛大学校门
国立山东大学校门
山东大学校门
山东海洋学院校门
青岛海洋大学校门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门
95年前,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在汇泉湾畔、八关山下这座美丽的校园中,先贤们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开国人在青岛自主创办高等教育之先河。
建校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学校快速发展的70年,更是学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海洋事业同行共进的70年。学校始终处于国家重点建设的第一方阵、引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以培养和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以全面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新时代蓝色华章。
引领带动我国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1924年创建的私立青岛大学,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后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时期,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发展成为全国海洋学科门类最为齐全、优势突出的综合性海洋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思路。1930年设立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相关的学科;1946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水产系,并创立了国内高校首个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设立专门的海洋系;1959年建设成为我国第一所海洋高校,翌年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在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专业招收我国第一批海洋学科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90年代成为首个获得海洋科学所有博士点的高校。
学校首倡并成功实践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之路。1999年,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确定了“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和 “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成功实践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之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并被盛赞为“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一个成功典范,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特色范例”;2001年由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共建,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17年,学校成为国家确立的36所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阔步迈向世界一流。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基本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连续4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第1位;海洋科学学科在2019年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位,其中近五年发文数位列全球高校第1位;学校近五年在渔业水产领域 52种JCR期刊发文数位列全球高校第1位;15个学科进入2019年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高校前500名;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
引领支撑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青岛考察时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听取了管华诗院士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管华诗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为落实总书记号召和指示精神,让“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成果更早、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学校提出了在青岛率先实施 “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建议,作为青岛市对总书记视察和指示的热切响应,并契合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需求和实际。目前,已分层次制订了“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在国家层面、山东省层面、青岛市层面分别部署实施,并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省、市的共同支持下,继续做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系列工作。
2018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会议上,一种名为“甘露寡糖二酸(GV-971)”的国产新药登台亮相,该药能够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国际关注。当年早些时候,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共同研发的海洋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三期实验并提交新药注册,成为近16年来全球第一款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研制上市了以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为代表的系列海洋糖类药物,获得了我国海洋和水产领域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辟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新领域。
2018年5月,学校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的世界最大、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网箱、亚洲第一大深远海智能网箱“深蓝1号”成功下水,该设备设计年养鱼产量1500吨,可同时养殖三文鱼5万尾,彻底解决了三文鱼规模化、安全生产问题。该事件入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
学校的科学家们创立了文氏普遍风浪谱、近海环流及物质输运、超浅海风暴潮等基础理论体系并实现业务化,推动了我国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长足发展;担当了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调查主力军,建成了国际上组网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区域性深海潜标观测网,发展了从近岸、近海到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洋综合观测能力,服务支撑海军战场环境安全保障。学校还构建了我国海洋大型藻类、贝类等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海水养殖新品种15个,占全国1/5;引领或主要参与了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
2013年,学校牵头驻青单位筹建的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式试点运行,并作为主要支撑单位有力支持实验室的发展,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国家海洋领域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学校是我国海洋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的重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提出的“透明海洋”和“蓝色粮仓”建设方案等相关建议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采纳。
……
今年5月30日,“东方红3”船启航。该船各项技术性能世界先进,部分处于世界领先,奠定了国际主流科考船的地位,必将成为新时代海洋人兴海报国的科考利器。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以“东方红3”船、“东方红2”船等为主的我国海洋科教界独一无二的科考实习船队,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培养造就海洋事业领军人才
学校是我国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首位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首位南北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以及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均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两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
建校以来,16余万名栋梁之才从学校校园迈向祖国广阔天地。学校培养了一半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青”、1/3水产领域国家“杰青”,培养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博士、第一个水产博士、第一个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及第一个海洋药学博士。海洋科学和水产学科博士毕业生数量分别约占全国高校的2/3和1/3。
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的发射场,在蛟龙号探海、南北极科考的浩瀚海域,在海洋预报、海水养殖的第一线,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到处都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
当前,学校着眼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部署的落实,加强与沿海区域的合作发展,推进三亚海洋研究院、深圳研究院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智库
一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海洋科教综合优势,努力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牵头组织全国著名海洋专家积极倡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建议在日照石臼所和黄河三角洲建设大港等,为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近年来,学校相关专家学者多次参与《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等重要报告编写工作,《科学统筹制定我国北极战略》《关于制定国家海上通道安全战略的建议》《大力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为粮食安全提供持续保障》等多份关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作出了贡献。
学校致力于打造国家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高地”,在全国高校最早扛起海洋文化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传播交流的大旗,研究团队、理论成果和国际传播在国内学界处于领军地位:
——主持发布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是国内唯一海洋文化动态发展研究的权威报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一批教育部重点规划项目,产生了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和国务院立项大型文化工程《中华大典·海洋分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理论成果;
——出版“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和《图说世界海洋文明》、英文版《中国海洋文化》、韩文翻译版《中国海洋文化与社会》等一系列图书,设置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中国海权教育馆、海洋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数字海洋博物馆等科教平台,境内外的海洋文化教育与传播产生了持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围绕国家在海洋权益维护、极地深远海问题、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海洋发展研究院为载体,研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重大对策建议及理论支撑成果,为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咨询和支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蓝色智库”。
开拓海洋科教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
2014年10月,学校联合14个国家的52家全球主要涉海科教机构及国际学术组织共同签署《未来海洋青岛共识》,代表国家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近年来,学校与全球顶尖海洋研究机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世界一流涉海院校合作建成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中英海洋战略联盟等一批高层次科教合作平台,与水产养殖学科综合实力居美国高校前列的奥本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与全球海洋能产业领跑者欧洲海洋能研究中心签署协议,与南极研究领先院校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务实合作……
学校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已是声名远播。全球主要涉海研究机构中,都活跃着中国海洋大学的身影:
——“国际涉海大学联盟”秘书处常设在学校;
——着眼全球海洋研究和海上丝路建设,拓展与东盟及各大洋海洋岛国的合作,建立了中国—东盟海洋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唯一正式加入“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的机构代表,联合来自东盟国家 20余所科教机构、国际组织就中国—东盟水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联合发展提出倡议并达成共识;
——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联合培养海洋领域博士研究生、联合授予博士学位;
——是我国首个加盟北极大学的科教机构,并加盟国际南极学院,将科教活动拓展到极地领域;
……
谋海济国责任重,因海而兴正当时。站在新起点的中国海洋大学,正在擘画瑰丽的蓝图: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中,中国海洋大学将坚定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早日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不懈奋斗!
文章作者:黄鲁粤 金松
文章来源:第2070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19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