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文化海大园

  • 首页  文化海大园  海大史苑  史海钩沉
  • 地矿学系师生的 1949:在莱芜山区发现两处铁矿 泰山脚下喜迎新中国诞生

    作者:金松发布时间:2022-01-24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 字号:

    1949年秋,何作霖先生等在泰山中天门,左起:赫祥安、张保民、何作霖、司幼东

    1949年秋,参加博山—莱芜矿产勘测的全体师生,后排左三为何作霖先生

    1949年8月,应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邀请,建制刚满三年的国立山大地质矿物学系部分师生参加了山东矿产勘测计划。包括系主任何作霖先生在内的14名师生组成一队,承担了博山—莱芜之间1200余平方公里区域的矿产调查任务。

    9月10日,师生一行抵达博山矿区,勘测工作开始。整个矿区一片灰黑色调,房屋低矮,街道狭窄,一刮风,就飘起一阵灰尘。大家毫不在意,认为国家任务与野外实习结合起来一举两得,虽然辛苦,但收获会胜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一路有解放军官兵随行保护、押运行李并负责食宿。战士们押着行李车先行,师生们随后边走边工作。对于教师来说,第一桩紧要事就是教会学生使用罗盘、观看地层、敲打标本和做好记录。学生们在青岛实习看到的都是花岗岩和各种脉岩,一般用不着地质罗盘。所以,头一个测点就耗费了很长时间。何作霖先生亲自讲解罗盘使用方法,教师们则手把手一个个教。当年的地质罗盘都是进口来的,国内不能生产,属于稀缺设备,数量上不能保证学生人手一个。一名学生从小摊上买了一个美国军用罗盘,但只能辨方向,对于地质勘测则无济于事。

    师生们走走停停,边走边看、边教边学,一路西行。饿了,就着咸菜啃干馍,再喝点水就算一餐。一星期过去,大家都晒得黝黑,身上也有了酸臭味,说话嗓门大了不少,不过身体却壮实了。

    调查中,遇到疑难问题,老师们就集体讨论,再拿不准就向何作霖先生请教。何先生与师生一起吃住同行,一起跋山涉水,大家都很兴奋,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9月下旬,队伍到达莱芜。莱芜周边地质比较复杂,是这次勘测的重点。师生们以莱芜为中心,向南或西南方辐射勘测,发现这一带地层开始出现寒武系砂页岩、薄层石灰岩,偶有太古宙变质岩出露,还能见到一些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尤其是火成岩与沉积岩接触部位岩石的变质迹象,让学生开了眼界,大长见识。大家都预感到会有重大发现,观测更细致了,敲打岩石更小心了。

    一天傍晚时分,一条色调有点异样的岩脉时隐时现向前延伸,引起大家注意。一名学生拿来一块标本,递给老师,最后传到何作霖先生手里。他拿着标本考学生,有的说白色矿物是石英,那些小黑片有点像黑云母,具体是什么矿物不敢说。参加调查工作的助教关广岳后来回忆:“何先生最后盯着张保民和我。我找到一个碎瓷片,将矿物在无釉面上一划,出现了一道红色条痕,证明这个贼亮的黑片不是黑云母,而是镜铁矿;白色矿物也不是石英,而是重晶石。这是一条含镜铁矿的重晶石脉。何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还让每个同学都来试试。”(注:关广岳后来成为东北大学副校长,张保民后来成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系系主任)最后,师生们一共查出9条长约l公里的镜铁矿—重晶石脉。师生们还在莱芜发现了21条赤铁矿矿脉,每条长至少4000米,并预测如经过深入工作,有可能在这一地区发现大铁矿。

    若干年后,《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和《中国海洋大学大事记》中“1949年”都有如是记载:“校地质矿物学系应邀参加山东省矿产调查,负责博山一莱芜一段的勘察任务。14名师生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在莱芜发现了储量约在800万吨和150万吨的两个铁矿”。

    9月底,师生们结束了全部野外工作,收拾行装开始向泰安进发。

    10月1日下午,队伍到达泰安县城外。还没进城就感到气氛喜庆热烈,老远看见街上张灯结彩、红旗招展,老乡们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师生随人群向城内涌去,住进旅店。收拾停当后,大家听到电线杆上的喇叭一遍遍播放开国大典和天安门广场阅兵的新闻,《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响起。一个月来,大家不是在矿区就是在山间,无报可读,没广播可听,乍听到广播,师生们都屏息凝神,侧耳倾听: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大家顿时欢欣鼓舞,激动不已。

    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何作霖先生很高兴,当即决定晚饭加菜。饭桌上,师生们以茶代酒庆祝新中国诞生。何先生还宣布第二天全体师生登泰山,采集典型的太古宙老变质岩标本,作为庆祝新中国诞生的另一活动。学生们欢呼雀跃。1947年入学、其时正读大三的王东坡回忆:“第二天师生们早早起床登山。由于登山之路崎岖不平加上年久失修,特别是从中天门到南天门最后一段的天阶,坡度很陡,且破损不堪,老师们只好止步于中天门,学生们则继续攀登,手足并用,最终登上了泰山之巅。我们在山顶沐浴着朝霞,满怀喜悦地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早晨,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向往。”

    由于临近开学,登泰山第二天,师生们就乘火车到济南,向有关部门就此次调查作了汇报,当晚,又乘火车赶回青岛。回校后,师生们将这次勘测经历和成果向全校师生作了汇报:用海报宣传了莱芜野外地质调查收获,同时和1948级学生一起动手,在图书馆和化学馆之间布置了展台,展出了此次发现的铁矿石标本,在校内引起不小反响。

    翌年1月,何作霖先生以《山东博山—莱芜间地质矿产》为题撰写了调查报告,对这次矿产勘测工作予以回顾和总结。他在摘要部分写道:

    一、发现铁矿两处:一为赤铁矿,位于莱芜东北二十公里北麻峪之杨家崆,储量为八百万吨;一为镜铁矿,位于莱芜县城东北八公里之粮坡,储量约一百五拾万吨,为新型铁矿床之一。

    二、确定铜矿、铅矿、萤石矿、长石矿之成因与价值。

    三、推测莱芜与吐丝口间盆地可能为一大煤田。

    四、在地质构造上发现第一次走向逆掩大断层,使寒武系直覆于花岗片麻岩之上。

    五、东西石马一带水源问题获得解答。

    文末,何先生还特别将参加这次矿产勘测工作的地质矿物学系另外13名师生姓名逐一列出,“籍此以志不忘”,他们是:讲师司幼东,助教张保民、关广岳、赫祥安,四年级(1946年入学)学生刁正清、王昶、穆克敏和曹润伍,三年级(1947年入学)学生王东坡、李光鑫、唐克义、兰玉琦和张学顼。

    2015年,矿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大年教授在《何作霖先生的奋斗历程及重要学术贡献》一文写道:“师生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在莱芜发现了21条赤铁矿矿脉和9条热液型镜铁矿重晶石脉,并预测有可能发现工业铁矿床。这一预测,被后来的地质工作者发现莱芜铁矿所证实。”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时任院长李广雪教授在纪念何作霖先生诞辰110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章中,提及这次勘测时如是评价:“这次考察为后来发现莱芜铁矿打下了基础。”

    “莱芜铁矿”在《中国矿床发现史·山东卷》和《莱芜钢铁总厂年鉴1996》等文献中都有相应记述,前者称:“莱芜铁矿不仅是山东省重要钢铁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有色金属矿基地。……莱芜铁矿的发现、发展及开发……为莱芜钢铁厂的兴建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有“莱芜铁矿是山东省较大的黑色冶金井下矿山之一,是莱钢的主要原料生产单位”的记载。

    在1949年的博山—莱芜矿产调查中,地质矿物学系师生不畏艰险、不辞辛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硕果,向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献上一份厚礼。

    文章作者:金松

    文章来源:第2145期《中国海洋大学报》

    文:
    图:
    返回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