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文化海大园

  • 首页  文化海大园  海大史苑  史海钩沉
  • 中国海洋大学广播台的前世今生

    作者:李明春发布时间:2022-01-23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 字号: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之一。上世纪 70 年代,我在这里上学的时候叫山东海洋学院,当时是亚洲唯一一所专司海洋科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府。对于昔日的山东海洋学院,一件小小的往事不应被人们遗忘,这就是当年被同学们调侃的“大喇叭”——山东海洋学院广播站的故事。喇叭虽小声音大,广播站是当年校园舆论的重地。

      由于笔者是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系的毕业生,期间曾为广播站撰写过稿件,有一篇题目为《解放》的稿件还被推荐给当时的院刊刊发了。因此,对“大喇叭”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其深刻的印象时常会在记忆的长河中冒泡,或许这也是成就笔者后来记者生涯的端始。

      一百多年前,美国的霍雷斯·索特发明了扩音喇叭,为无线电广播奠定了基础。1923年 1 月,无线电广播第一次传到中国,而后便有了各种类型的广播电台。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溯源一下“大喇叭”的历史吧。据校史研究专家田广渠老师讲述,在山东大学时期就有了广播站,山东大学广播站又名“山大之声”,始建于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校之初的 1951年。当时位于鱼山校区水产馆前方石阶上一间不足四平方米的小木屋里。

      最初,山大广播站是由物理系等几位爱好广播的同学自发组织起来的,播放内容为唱片或学校通知。1952 年,华岗任山东大学校长后,山东大学党委委托校团委、学生会加强了对广播站的领导,任命学生会的一名执委为站长,其他采访、播音、机务人员等均由当时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担任,约有 30 名左右兼职学生工作人员。当时的历史系学生乔幼梅(上世纪 80 年代任山大副校长)曾担任广播站编辑部主任,生物系学生郑重(上世纪 80 年代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曾任广播站编辑、记者。广播站在各院系还建立了通讯网络,每个班都有通讯员,这样学生活动信息能迅速准确地传送到广播站编辑部。校刊《新山大》的通讯员,其中就有不少兼任广播站通讯员,有时还联合举行新闻写作辅导报告会,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新文化氛围。

      山大广播站采用的扩音设备是高音喇叭,喇叭被布置在校内食堂周边与校园其他的重要位置,每天播音三次:早餐时间,首先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首都报纸摘要》(1955 年 7 月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午餐和晚餐时间,播报本站编辑的稿件、全校性的通知以及革命歌曲等。每逢周末,广播站会播出同学们自己演出的文艺节目。重大节日时,校领导还会到站作广播讲话直播。

      山大广播站的播放形式除了转播和录播,有时还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田广渠老师介绍 : 有一次学校开全校师生大会适逢下雨,学校就安排在校内的大众礼堂设主会场,各食堂作分会场,广播站从主会场进行转播,播音员穿插解说,广大师生如身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山东大学广播站深印在曾经的山大人心中,也深受山大党委的重视与厚爱。1956 年5 月山大评选表彰三好积极分子与先进集体,“山大之声”广播站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奖励。由中央广播事业局编辑出版的《广播爱好者》月刊,于 1955 年 11 月号上刊载《一座受欢迎的学校广播站》一文,向全国推介山大广播站。

      时间来到 1958 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广播站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广播站。1971 年春,山东海洋学院首届工农兵学员入学,广播站主要担负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的转播与学校各种通知及信息发布等职责。

      海洋地质系 1971 级学生蒋建东时任广播站站长,据他回忆 :

      “记得大约在 1971 年 5 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海洋地质系一位姓项的军代表找我,问我入学前的经历。我如实回答问话说,我是1968 届高中毕业生,1968 年 7 月回老家萧山径游公社新塘大队务农。一年劳动过后,于1969 年 9 月去公社初中当代课老师。1970 年春节被抽调到萧山人民广播站工作,后又到县革委会报导组工作。期间先后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发表了一些作品。后来才知道,项代表查看了我的学员登记表,知道我入学前曾从事过新闻工作,为此来核实一下,调查核实后通知我第二天去学校宣传部开会。

      第二天下午我去宣传部,当时各系都有同学参加,宣传部领导孙老师、金德寅老师,还有校政治部主任高飞参加。金老师说,学校要成立广播站,学校领导很关心。会上宣布我任站长,海洋水文气象系施晓石为副站长。并宣布海洋物理系王秀实、池裕昌,海洋水文气象系叶琳、海洋化学系陈少青、赵殿奇,海洋地质系赵伯良为播音员。同时还宣布了一批报道员,各系各专业同学都有参加。当时虽然感到突然,但大家觉悟都很高,毫无怨言,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会上还宣布广播站由高飞主任领导,金德寅老师直接指导,学校电影放映员张殿起为技术员。

      紧张筹建一个星期后,广播站正式开播了,每天早、中、晚播音。每周一、三、五录音并播出,二、四、六重播。刚开始稿件就很多,主要反映学员刻苦学习的情况,反映学校的好人好事。学校各方面反响很好,学校领导高云昌还到广播站来表扬大家。当时还有一名任姓军代表参与了广播站的工作,离开时我们还拍了照片,这可能是当年广播站唯一的一张照片。

      广播站开播前,我们对播音员进行了分组,王秀实和赵伯良一组,陈少青和赵殿奇一组,叶琳和池裕昌一组,每周轮换一次。参加广播站播音的同学均是由各系按照普通话标准程度和语速适应度推荐的。其中海洋物理系的王秀实普通话发音、语速、音质等均较出色。因此,在后来的实播中每当遇到其它同学因故请假不能按时上机或录音时,大都由王秀实来代班。记得王秀实的父亲曾任过青岛观象台台长,后任国家海洋局海洋情报研究所所长。在广播站播音期间,王秀实表现最精彩的一次是学校开运动会,事先由各系提前准备好了稿子,直播开始前她看了稿子后几乎全记住了。开幕式入场时,王秀实和赵伯良一起现场直播,很精彩。毕业后王秀实服从分配去了山东潍坊工作。同王秀实搭档的播音员海洋地质系海洋重力磁力专业班的赵伯良,上海人,会拉一手很好的小提琴,为人谦逊和气,毕业后被分配回了上海。”

      上世纪 60 年代未至 70 年代初,广播站站址在现鱼山校区文苑楼北侧的一处平房里( 后为标本厂及后勤用房 )。后来搬到了胜利楼后面教工食堂的上边,好像是原留学生宿舍。进入 80 年代,广播站站址在鱼山校区八关山礼堂(现逸夫科技馆)的附属建筑理,后迁至三角地后的平房里(此房现已不存在)。90 年代,又迁至 5 号宿舍楼旁的平房,期间使用的设备是卡座、磁带、高音喇叭等模拟信号的录播设备和有线定压的广播传输方式,节目多为进行直播或转播中央台新闻。

      1993 年,青岛海洋大学建立了浮山校区广播台,初始位于图书馆 C 区楼顶,后来迁至体育场看台下二楼,浮山校区广播台同样采用卡座、磁带等模拟编播设备和有线定压的广播传输方式,节目多为直播或转播中央台新闻。

      2000 年,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成立,广播台位于鱼山校区直教楼二楼,设有专职教师2 人,学生记者 30 余人,分成 13 个栏目组,一周播音 7 天,各栏目全面实现广播节目录播,节目质量大幅度提高。

      2006 年崂山校区启用,广播台位于图书馆 B 区 3 楼,建立了数字化网络的校园广播系统,专职教师 2 人,学生记者 60 余人,共设立 13 个栏目组,一周播音 6 天,栏目组分为新闻和综艺两大类,包括校内新闻、国内外新闻、科技、英语、文学、音乐、影视等,还定期开设科普类和访谈类节目。除日常播音外,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定时推送精品节目。

    2018年,播音员在鱼山校区播音

    2021年,播音员在崂山校区录制节目

    文章来源:第2145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1年9月30日)

    (作者系我校原海洋物理系 1971 级海洋声学专业学生,原《中国海洋报》首席记者、青岛记者站站长)

    文:
    图:
    返回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