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海岸路18号“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的展室中,挂着从1923年以来历任中共青岛市委(支部、特支)书记的肖像,其中两位是从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在今海大鱼山校区办学)走出来的年轻人:李欣、陈振麓。简介显示,李欣于1937年9月至1937年11月任中共青岛特支书记,陈振麓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李欣,1917年6月生,福建长汀人。1936年8月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就读,时年19岁。他原系同济大学的学生,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学校开除,他找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团组织,根据他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团组织决定让他再报考大学,继续搞学生运动。8月下旬的一天,他由上海乘船来到青岛,到码头迎接他的有原在同济附中已参加共青团的王冠仲等人,王冠仲也是被开除学籍后于一年前考入国立山大的。
1934、1935年间,青岛的党、团组织连续遭到破坏,几乎成了一片空白;国立山大的学运处于最低潮,王广义、李声簧等六名学运骨干被开除学籍后,校内几无共产党员。李欣入校后很快把一些热心救亡活动的同学组织起来,在中文系王桂荣同学家中,秘密成立了青岛救亡同学会,除国立山大同学外,还有铁路中学、文德女中等中学的学生。会上通过了“成立宣言”和组织章程。
李欣把从上海带来的一些进步书刊,如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从午夜十二点到两点钟》以及我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等,在学生中秘密传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救亡同学会还与北平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取得联系,得到了他们在工作上的指导。1937年春,在中山公园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大学队部,通过阅读和演唱等活动,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了政治影响。
1937年7月,李欣、王冠仲等应邀赴北平,参加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正遇“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大会虽没开成,却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抗日救亡意识。回青岛后,面临平津陷落、华北危机的严峻局面,校内外人心浮动,李欣等仍坚持开展了形势学习、街头抗日宣传演出、在郊区毕家村一带发展民先队组织、动员山大在校同学反对南迁、慰问驻防青岛的东北军官兵等一系列活动。9月,经上级党组织同意,李欣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随之抓紧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由李欣、陈振麓、王艺三人组成了山东大学党支部,李欣任书记。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发展,上级决定,山东大学党支部改为中共青岛特别支部,李欣任特支书记,面向全市开展党的工作。
这时,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华北形势危机。中共中央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胜利而斗争”,华北局还发出“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的号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批进步学生在党员的带领下,慷慨赴难,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先是在崂山一带,后转至诸城、高密以及中日会战的中心徐州等地。
1937年11月,李欣受上级指派离开青岛,前往高密抗日游击队开展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李欣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解放后出任驻德、驻英大使馆参赞,后到解放军政治学院担任领导工作。1985年离休,2017年在北京逝世。
陈振麓,1913年生,山东平阴人。他和李欣同时考入国立山东大学,进入理学院生物系学习。两人入校后住在同一宿舍里,大学普通物理课又是在一起上的,因此有了彼此了解和亲近的机会。李欣回忆说,“陈振麓虽然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看起来却像个庄户人。他个儿不高,身体结实,疙疙瘩瘩地一副黑脸蛋儿,待人非常诚恳、热情、朴实”。
与李欣的经历有所不同的是,早在1933年,陈振麓就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由冯玉祥和吉鸿昌将军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同盟军在日寇和蒋军的夹击下失败后,陈振麓考进国立山东大学。
入校后不久,和李欣一起发动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大队部。1937年5月,全国大学生在济南辛庄集中军训,因他曾是一个老兵,各项军训科目都非常熟练,又加上能吃苦耐劳,在中队里发挥了模范作用。军训结束回到学校后,上级组织恢复了陈振麓团的组织关系,并按照党中央的统一规定,转成中共正式党员。
中共青岛特支成立时,陈振麓担任组织委员,和一个个要求恢复组织关系的同志谈话,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使组织上能据此做出正确决定。那时,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了农村,陈振麓直接担任了青岛郊区毕家村的党支部书记,依靠当地同志进行武装发动工作,进而担负起了崂山区域的全面工作。
1937年11月,中共青岛特支改组为中共青岛市委,陈振麓担任了抗战爆发后中共青岛市委的第一任书记。当时,中共青岛市委准备在浮山后、沙子口、登瀛、桃林、大北曲及沧口附近的十梅庵、楼山后、大枣园一带组织四五个中队。在毕家村、蓝家庄一带,已经组织起来的六七十人的队伍为第四中队,由陈振麓任中队长。这支队伍中有50多人是山大的“民先”,由于其他中队没来得及正式成立,习惯上说的崂山抗日游击队,就是指第四中队。
1938年1月,组织决定让他带领崂山抗日游击队前往诸城,几经波折,在诸城临时县委的协同下,组成了由党领导的一百多人的武装——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陈振麓担任中队长,并任中共鲁东南工作委员会委员。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陈振麓到了东北军万毅部做友军工作,因积劳成疾,不幸染上肺结核病,由于药品和营养缺乏,病情越来越重,组织只好把他送回济南老家治疗和休养,谁知竟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呼吸都很困难,仍挣扎着高唱:“起来……”。他以24岁风华正茂之年赍志而没,令人痛惜,但他那满腔热血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到最后一息的崇高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文章作者:田广渠(作者系1951年《新山大》创刊时的首任专职编辑之一)
文章来源:第2123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