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崔凤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以“经略海洋亟需社科工作者深化研究”为题见报。崔凤教授认为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相关研究已经展开,如海洋文化研究、海外移民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研究、“三渔”问题研究等;海洋社会学研究团队出版了系列著作,如《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海洋社会学概论》、《海洋社会学》等。
我院在这一领域中无论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如我校在海洋发展研究院设立了海洋社会研究所,以及我院在社会学硕士专业中设置了海洋社会学研究方向,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招收海洋社会学研究生的硕士点。
采访稿全文如下:
经略海洋亟需社科工作者深化研究
2012-12-17 08:54:10作者:霍文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
http://www.sinoss.net/2012/1217/44097.html
【核心提示】目前,海洋史学、海洋考古学等还没有完全被承认。海洋哲学、海洋文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都需要整合资源,组织专门队伍进行研究。海洋是复杂多元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才能从更多角度来了解认识海洋。
学者视点
杨国桢:海洋是复杂多元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才能从更多角度来了解认识海洋。
李庆新:海洋人文研究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学科上的联系。
吴春明:海洋性文化与陆地性文化的共存,无疑是中国古代和现实人文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传统。
金灿荣:从现代国际关系角度讲,海上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国家国际地位。
崔 凤:国内的海洋文化研究,在学科取向上比较倾向于历史学。
韩兴勇:除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相对成熟和深入一些,其他有关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引发人们对海洋资源的瞩目,加之中国周边海域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的海洋主权、海洋文明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当前国内海洋文明的研究状况如何?怎样提升学界对海洋问题的研究水平,为建设海洋强国出谋划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海洋经济学、海洋史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考古学等海洋人文研究领域的学者。
海洋人文研究长期落后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在漫长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然而,几千年来,在传统人文领域,大陆农业文明一直占据主流,海洋人文被长期忽视。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吴春明认为,海洋性文化与陆地性文化的共存,无疑是中国古代和现实人文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传统。但是,中国古代的正统人文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面向内地的陆地性文化。即便近年史学、考古学上大兴文明起源、发展多元的讨论,也主要局限于农耕文化与正统王朝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区域多样性的讨论。
历史反复昭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围绕海洋而产生的主权、资源等涉及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从军事角度讲,强大的海军是军事优势的集中体现,海洋最有利于大规模的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从国家安全角度讲,海洋安全关乎国家的生存发展安全;从现代国际关系角度讲,海上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国家国际地位,充分利用海洋发展经济也成为现代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前提。作为可以认识和开发利用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海洋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目前认识和利用的海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对海洋空间、地缘政治意义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海洋意识必须提升。
多位学者在采访中表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坚定不移地走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海洋意识亟需全面提升到国家战略意识层面。
近年来海洋事件引发研究热
海洋人文研究历来不是学术王国中的宠儿,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老一辈人文工作者中不乏对海洋人文展开研究者。早在1956年,厦门大学就成立了南洋研究院,它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侧重海洋世界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学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周边海洋事件的发生使得海洋安全问题凸显,国民海洋意识得到极大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界也兴起了海洋研究的热潮。
目前,我国高校中以海洋类学科为主导的大学就有多所,如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也有相关机构从事海洋研究。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都有与海洋相关的特色学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海洋经济学、海洋法学、海洋社会学、海洋史学、海洋考古学等涉海人文社会学科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设立海洋人文类研究机构,并将其作为特色学科进行建设,如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自2000年起突出建设海洋法学为特色学科。12月7日,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浙江海洋学院举行了共建东海发展研究院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签约仪式。12月8日,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揭牌。这些都显示出海洋人文学界重视海洋研究、投身海洋研究的高涨热情。
海洋相关研究大多处于起步阶段
专家认为,虽然海洋人文研究近几年较热,发展势头很好,沿海地区尤其是南方沿海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较快。但整体基础薄弱,发展较缓慢;学科发展不平衡,热点问题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研究较分散;部分学科还存在认识偏差,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党委书记崔凤介绍,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海洋文化”进行研究,但仅仅在论文中提到海洋文化的一些观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厦门大学杨国桢等学者的努力下,海洋文化研究在国内发展起来。国内的海洋文化研究,在学科取向上比较倾向于历史学。
崔凤近年来一直从事海洋社会学的研究,他说,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相关研究已经展开,如海洋文化研究、海外移民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研究、“三渔”问题研究等;出版了一些著作,如《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海洋社会学概论》、《海洋社会学》等。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如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发展研究院设立了海洋社会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设立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也已得到中国社会学会批准成立,并已召开三次“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在社会学硕士专业中设置了海洋社会学研究方向,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招收海洋社会学研究生的硕士点。
海洋经济学的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兴勇告诉记者,海洋经济研究起步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海洋渔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因为当时海洋渔业对大农业(包含渔业)和食品的贡献比较大,随着航运、造船、海洋旅游、海洋能源、海洋装备的兴起,海洋经济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但是除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相对成熟和深入一些,其他有关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杨国桢从事海洋人文研究数十年,是海洋人文领域的资深专家之一,目前正承担着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的工作。他说:“近年来,海洋史研究参与者较多,浙江、山东、广东都有学者在做,但是比较分散,团队较少,研究较薄弱,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就海洋文明史而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他认为,目前写海洋通史的条件尚不成熟,以前涉海历史成果很多,但涉海史不等于海洋史,把对外关系史、海外贸易史等各种史料中涉海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做到,但是很多理论框架的大问题没解决,不宜急于写通史。
多学科多角度认识海洋
面向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为海洋人文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由于国内相关学科起步晚,海洋人文学科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杨国桢认为,有了海洋意识,如何认识、探索海洋问题,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责任。目前,海洋史学、海洋考古学等还没有完全被承认。海洋哲学、海洋文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都需要整合资源,组织专门队伍进行研究。海洋是复杂多元的,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才能从更多角度来了解认识海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认为,海洋人文研究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学科上的联系。以海洋考古学为例,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东亚海洋考古取得很大进展,中国、日本、韩国等国进行过多次颇具规模的沉船打捞与调查工作。南中国海区域海洋考古尤其引人注目,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拓展南中国海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研究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考古技术的探索,还应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将考古成果与沿岸人文地理历史联系起来,进行整个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
学者还建议,加快海洋人文研究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提升海洋意识。